|
|
|
怀揣武艺之敬畏 首期音频上新
国军 2019-3-8 10:46:01
一极课堂喜马拉雅音频节目《武艺人生》正式上线
敬畏是一种人生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所谓“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而“畏”则是谨慎和守规矩。刚刚故去的一位传奇人物褚时健先生曾说,人活着,要有敬畏心。而思考武术界的诸多现象,亦是需要我们重提和深思“敬畏”。
图一
我们现代人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和科学化的时代,我们总想对于传统文化给予更多的“窥视”和“祛魅”,包括古老的武术。可以说近年来对于传统武术的质疑和否定甚至嘲讽一直没有停止,更多的年轻人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于“武林”有几分敬畏和憧憬,而是觉得现时代的武林是乱象丛生,充斥着假大空,一些从事格斗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更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一些不入流的格斗选手整天在网络上叫嚣和谩骂传统武术,诋毁传统武术,他们觉得传统武术“不堪一击”,言辞和行为颇为激烈。
图二
也有不少的朋友谈到这种乱象,希望我写一点文章和发出一些声音,我总是呵呵一笑,觉得这种对于传统武术的消解和误读,恰恰是一种浅薄和无知。也正如郭德纲对于相声艺术的挽救一样,而公众则是如郭德纲说的一样,用一种“围观”和“业余”来PK一种我们的古老和敬畏。我们作为武林的行者,完全没有必要用一场本来就不公平的私人“约架”来证明孰高孰低,我们在当下要做的是,守住传统武术的根,让历经历史烟云的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没落,不再流失,不再蒙羞,而不是要为传统武术“正名”。
走进中国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已经用一份凛凛风骨和金戈铁马、江湖侠影为我们印证了那高古傲然、惊叹传奇的武术,他们用文字和图示还有“欲说还休”的“此处有口授”、“微露之”给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关于武术的技术、血脉与精神。但可悲的是,我们今天依然在怀疑和验证,但更可悲的是,我们远远或者说永远地失去了那验证的机会,因为冷兵器的巅峰时代已然绝尘而去。
图三
我讲课时常常会说到自己幼年习武的故事,那30多年前的“少林梦”,那一个农家少年出走的故事,那一场关于武林梦想的疯魔行走,不知道历经了多少艰难,不知道为何要如此痴迷和执着,不知道“路在何方”,却是一路风餐露宿、沿街乞讨,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少林。30多年过去了,我很庆幸和感动,自己依然“身在武林”,以一个“武林中人”而自豪和欣慰,也从未动摇过,从未放弃过,在这个深情而疯魔的武林里每日研习着古代的武术。
有人说,那些古老的东西对于现代武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如我一样,依然有一群人痴痴地热爱着那古老的武术,在孤然中汲汲以求,他们可能不是以此为职业,也不能以此而谋得财富,但他们却固守着武林的气脉、精神与规矩。多年里,行走武林,东北、西北、河北还有我的家乡陕西,我都能感受到这种情怀,这种力量,这种坚守,这种无奈中的深沉,当然亦有他们作为武林中人那份独有的倔强与不屈,正是这种精神,让我屡屡感动,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分享武林的故事,和他们酒酣耳热,和他们泪洒拳场,也更愿意用我的热血和激情记录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对于祖先和艺业的虔诚与敬畏。作为一名武林的行者,我坚信自己的目光,自己的眼界,自己的阅历,自己的判断,也是一步步让我从一个风风火火、懵懵懂懂的武林少年走到了今天的人到中年。
毋庸置疑,在武林,无论我是一名“行者”,还是“观者”,都有太多的故事,不可能在一篇2000字的文章中逐一而全。过去的武林一定是有许多传奇的故事,我们从历史和小说中可以读到,虽然小说中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但毕竟武林是我们武者的家园,我们的栖息地,我们在今天依旧要守住这股精神,这股自豪,这股气脉,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怀疑和否定,都不能坚守,那么这个武林真的就要消亡了,成为“逝去的武林”了。
武林离不开三样东西:技术、文化与精神。
技术是武林最为珍贵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武术,我更愿意用“武艺”这个词,至于异同,留待随后文章详尽之。我们既然说武林是一个传统的概念,那么存留其空间的武术自然是古老的,而非清一色的现代,所以我们身在武林的行者和武者,自然是这古老武术的传承者,是需要用一幅虔诚的身心来承载和表达的,这样才能把中国和祖先的武术上升到一个“道”的层面,受到世人的敬仰,而绝非一种“天下无敌”的格斗术。
文化与精神是武林中的气脉与尊严,如果是一个打打杀杀的江湖,在现代社会文明的洗礼下一定会灰飞烟灭,荡然无存,而武林之所以受到尊重和敬仰,是因为其附带在武者身上的“规矩”与“讲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光环”,让我们在这个武林中永远地敬畏,永远地虔诚,永远地默然前行。
敬畏武林。
敬的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我们曾经的传奇和今天的坚守。
畏的是我们的夺势,我们的辉煌,我们的古老,我们今天无法复制的刀光剑影。
长按二维码即可收听《武艺人生》音频节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