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卓然独立的孙氏太极拳

童旭东 2019-2-25 16:54:50

  
孙禄堂先生
孙禄堂先生


   我在《中国武学近五百年来发展概述》(连载在公众号“武术自由谈”2018年12月3日——7日)一文中论述了武术演化与发展的规律——社会需求与武技自身发展逻辑之间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决定着武技演化的内容、发展的水平和目标走向,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动力就是创新。

   太极拳的发展历史也是如此,故有陈杨武吴孙五派太极拳的形成。对于太极拳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演化、发展为这五派太极拳,其演化与发展的内外因即动力何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太极拳的理论与技术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改变等问题,五派太极拳各不相同,向来研究者甚少。实际上有意或无意的回避了对太极拳发展中最重要的创新动力的探究。这种状况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的认识五派太极拳以及如何发展太极拳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今天宣传、研究太极拳时,不能只谈共性,忽略特性,只谈什么“天下太极是一家”这类虚饰的论调,而有意回避或忽略各派太极拳在理论与技术上存在的实质性差异。

   在这五派太极拳的形成过程中,以孙氏太极拳的形成及创新特征最为突出和特殊。五派太极拳中陈杨武吴四派太极拳属于师徒传承中的演化,因这四派在理法上存在着传承关系,而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的基本立意与理法进行了全面鼎革即体系性创新,且与其它各派之间不存在理法上的传承关系。对此体现在至少三个方面:

   1、学习太极拳的因由与其它四派不同。

   陈长兴之于杨露禅是师徒关系,杨露禅三下陈家沟,拜在陈长兴门下学习太极拳。

   武禹襄与陈清平之间一说有师徒关系,一说只是理法传承,无师徒关系,重要的是武禹襄的拳在根基上传承了陈清平。

   杨班候与全佑亦是正式的师徒关系。

   郝为真与孙禄堂并非师徒关系,而是郝为真为了报答孙禄堂的搭救之恩,自己主动提出因无以为报,愿传授其学以报恩,这在《拳意述真》中有很详实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孙禄堂在研究了郝为真的太极拳后,并未传承郝为真的太极拳,而是创立了自己的太极拳。其因何在?

   从陈微明在《拳意述真》序中记载的郝为真对孙禄堂讲的一段话里可以看出端倪——

   郝为真对孙禄堂讲:“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

   那时郝为真接触过的专习太极拳数十年者都有谁?是否也包括他自己?我想不言自明,见仁见智,不必深究。但至少说明郝为真在向孙禄堂传授其太极拳的过程中发现孙禄堂对太极拳已然有着“胜专习数十年者”的体悟。所以孙禄堂在研究过郝为真的太极拳后,并未传承郝为真的太极拳,而是用了三年时间创立了自己的太极拳。所以郝为真与孙禄堂不属于武氏太极拳门内师徒间的传承关系,而是一种友人之间友情传授的参学关系。

   2、孙氏太极拳对太极及太极拳的定义以及太极拳理论与陈、杨、武、吴四派不同。

   孙氏太极拳作为一门鼎革而成的太极拳拳派,其与陈杨武吴四派太极拳的重大区别首先体现对太极及对太极拳的定义在立意上不同,以及所建构的太极拳理论亦不同。

   孙氏太极拳对太极及太极拳的定义,见于孙禄堂所著《太极拳学》中的“太极拳之名称”一文: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浴于百骸之内,无所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在该文中,孙禄堂大体讲了两件事,其一定义了何为太极。其二揭示了在拳中如何去体用太极,即定义了何谓太极拳。

  
孙禄堂先生 舞剑
孙禄堂先生 舞剑


   该论的前半部分重点论述了何为太极。

   在这部分中孙禄堂主要参考了刘一明《周易阐真》中的理论,即从生命之基础——真阳元气和丹修的角度揭示并定义了何为太极,即太极就是中和之气。孙禄堂在其书中又进一步指出此中和之气即先天真一之气,显然这个中和之气(先天真一之气)与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及腹中所运之气不可等同。

   孙禄堂在该论的后半部分定义了什么是太极拳,即对此中和之气的体用原理与要则。

   关于这个中和之气,孙禄堂指明两点,第一,此气先天就有。第二此气是拳术中研习与体用的基础,这里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

   那么这个“一点子”是什么呢?

   这里孙禄堂参考了刘一明《周易阐真》中的观点把这“一点子”定义为太极。

   于是一点子、中和之气和太极以及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提到的内劲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的是同一个状态。

   由于刘一明是从丹修中得到这个状态,故孙禄堂拳论的这个“一点子”与刘一明丹修中的“一点子”对应的是一个东西,而非两个。故孙禄堂太极拳的体用基础与丹修同一。孙禄堂进一步指出其拳之体用皆根于此气即此一点子——“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

   于是关于太极拳体用的核心在这篇拳论中就由孙禄堂揭示出来:

   1)“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关窍是“有无不(并)立”,这是运用“一点子”的前提。

   2)“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

   要点是“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这是妙用“一点子”的方法。

   至此孙禄堂对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太极拳,如何体用太极拳等给出了自己不同于陈杨武吴四家的阐述,在太极拳的立论上鼎革立新。

   由此也可以看出孙氏太极拳的理论是宏观太极的理论,认为任何拳术只要以完备中和之气为体用的基础皆为太极拳。这个立意与其它四派是不同的。

   只要对比一下陈鑫的拳论以及被杨、武、吴三派信奉那篇“太极拳论”中的相关论述,就会发现孙禄堂对太极及太极拳的定义、立意及其体用原理显然不同于那篇“太极拳论”以及陈杨武吴各派的拳论,与之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从立意到技理,孙氏太极拳与陈杨武吴四派非同一拳系。所以说孙氏太极拳是鼎革立新的太极拳拳派。对此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从拳理拳法上进一步展示其意。

   3、孙氏太极拳技术体系的立意与效能与其它四派太极拳不同。

   孙氏太极拳与陈杨武吴四派太极拳的不同,不仅仅体现在对太极及太极拳的定义上及理论方面,还体现在对太极拳建构的技术基础、技术体系以及形成的效能方面。

   孙氏太极拳的技术基础是孙氏无极式、孙氏太极式和孙氏三体式。有关孙氏无极式与其它拳派的不同,请参见《中国武学之道》第八章第一节,有关孙氏三体式的技术要求,参见《中国武学之道》第八章第二节。而关于孙氏无极式的作用,孙禄堂在其《太极拳学》“凡例”中写道:“首揭无极、太极之学,内含阴阳动静五行之理论,以无极式为根,太极式为体,斯二式乃拳中万式之基础也。”

   对比孙氏太极拳与陈杨武吴四派太极拳,在这个太极拳技术的基础上就是不同的。至于孙氏三体式更是陈杨武吴四派太极拳所没有的。但此式是研习孙氏太极拳必备的基础,参见孙剑云所著《孙氏太极拳剑》中“孙氏太极拳修为的基本方法”一节。所以,孙氏太极拳与其它四派太极拳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上的不同的拳系。

  
孙禄堂先生 无极式
孙禄堂先生 无极式


   关于孙氏太极拳技术体系的立意,孙禄堂在其《八卦拳学》“原序”中写道:

   “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

  
孙氏太极拳的太极式
孙氏太极拳的太极式


   孙禄堂创立孙氏太极拳,实际上是立意于完备天地人三元的武学体系,孙氏太极拳为天地人三元中之一元。

   天地人三元这个思想源自《易传·系辞下》中的三才:“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传》以“天地人”三才来宏阔宇宙万物的演化,与老子三生万物的思想一理相通。故三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共同基础。因此,孙禄堂以天地人三元比喻八卦、形意、太极三拳合一的意义,实际上是说他通过重构八卦、形意、太极三拳的理法,使三拳合乎三元的性质,从而为所有拳术技击技理的优化乃至与道同符建立共同的基础。即通过建立三拳合一合乎天地人三元的性质,为所有拳术技击效能的提升达到拳与道合的境界建立共同基础。这是孙禄堂先生构建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目的。

   孙禄堂三拳合一的着眼点是极为深远宏阔的,不仅着眼于对当时武艺的技能进行总体提升,而且更关注武艺的修为对于人格的提升与影响。就在这篇自序中孙禄堂写道:“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

   孙禄堂在此指出:研修拳学的意义在于使研修者成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和体用兼备的英雄。

   因此孙禄堂建构的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有两方面意义:

   第一,为提升所有拳术的技击效能并与道同符建立共同的基础。

   第二,通过完备拳学的理法与效能,造就出一批向着全知全能的完人和体用兼备的英雄的目标而自我修行的高素质的人。

   由此可知孙禄堂建构孙氏太极拳技术体系的立意是旨在为完备技击效能并使之与道同符建立统一的共同的技术基础,孙氏太极拳是此共同基础中的三元结构的一元。故与陈杨武吴四派太极拳的立意全然不在一个立场上。

   因此孙氏太极拳在运用上的原则与效果,也与陈杨武吴四派不同。如孙禄堂在其《太极拳学》“下篇”中指出其太极拳能“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拳,并行不悖矣,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又云其太极拳之劲具有“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之效用(见《近今北方健者传》)。显然这已突破了历代太极拳运用时要随屈就伸这一要则。就孙氏太极拳技术体系之体用特点及效能特征,荦荦大者有五:

   1)核心是:通过培育中和真一之气,由此形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内劲。

   2)原则是:极还虚致中和。

   3)原理是: “抱元守一而虚中。虚空而念化。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以“蓄神养气为主”。

   4)法门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由此培育身心感应的高度灵敏和虚无的气势。

   5)技法是:“无屈无伸,不生不灭”的“皮球”劲的作用特征,其劲能与形意拳之刚球劲、八卦拳之钢丝球劲浑融一气而并用,三者并用则能超越太极拳“随屈就伸”、“不丢不顶”的作用原则,产生“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的效能。

   以上五点是孙氏太极拳体用最突出的特点。此外,孙氏太极拳技术理法还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太极拳的特点:

   1)强调虚无的气势在技击中的作用。对这种虚无气势的培养从孙氏无极式开始入手并贯穿研修过程的始终,而且孙氏无极式的形式与要领与其它各家太极拳的无极式皆不相同。

   2)以孙氏三体式为身法步式,进步必跟,退步必撤,重心平动,顺逆互寓。由此建立技击时动静合一的基础。

   3)练习时,手随身,身随足,足随重心,重心随意。运用时,手(或梢节)追意,身追手,足随身。

   4)技击时全在虚无中用功夫,一轴独立,浑圆一气无边界,形成劲气内藏的周身球劲。

   5)由四情引八能,四情是指喜怒哀乐,劲意技法于虚无中由情引出,方为自然。

   八能内容丰富:

   以劲言之,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以意言之,封、随、串、导、捆、搬、提、摧。

   以技言之,踢、打、摔、拿、摘筋、卸骨、轻功、点穴。

   以法言之,裹、翻、走、撞、闪、赚、腾、挪。

   四情八能中,虽然就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而言,其他各派也有此称呼,但是孙氏太极拳由这八者演化的内涵已与他们大不相同,相关内容参见《孙氏武学研究》第27章。

   6)取势五心,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指重心、体心、形心、意心、神心。第二种指重心、形心、意心、神心、天心。其中重心、体心是关乎身体内的,形心、意心、神心、天心都是关乎身体之外的。

   孙剑云说:“能够熟练掌握重心、形心、意心,对付一般人就够用了,动手时,别人很难伤害到你了。”

  
孙剑云先生
孙剑云先生


   重心是实的,在身体内,形心、意心都是虚的,在身体外,形心是当下点,意心是将去点。至于神心,身体练到空化,才能体味,此时身体要能自如变化,我身随时可以化为空,所谓移形换影。神之所照处,皆可为神心,随时可现我身,又称身外有身。至此,则神气浩然,变化虚灵,劲意闪战,开合自如,沛然莫御。所以,孙氏太极拳有控形制意与控意制形两种用法。控形制意,是以实制虚,打法用在将去处。控意制形,是以虚制实,打法用在当下之时,不得丝毫犹疑。孙氏太极拳不仅是运用身体本身来技击,而且讲究运用体外虚空之势参与技击,开始练习体外之势有内外两圈,内圈是我与对手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控空间,外圈是我可以移动变化的空间。在这内外空间的范围里,作用、变化的空间皆是球意。练之久,体用虚空,与天地之势合为一体,从容中道,于是孙氏太极拳对敌时的气势有泰山压顶之效,其根由之一就是运用虚空之势所发挥的作用。五心取势为孙氏太极拳所独有之研究。

  
笔者演示的孙氏三体式
笔者演示的孙氏三体式


   以上诸要点为孙氏太极拳特点的一部分内容,若全面介绍,笔墨难以尽言。

   以上简要介绍了孙氏太极拳是太极拳发展、演化历程中以创新为动力的一个杰出典型。太极拳的发展不仅要继承,更需要贡献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