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练拳深度感悟之结缘
崔冰洁 2016-12-23 13:03:53
伏案静坐,思绪万千,执笔良久,却不知如何下笔……也许,为多年挥洒如雨的汗水而汗颜?也许,为多年耗费的精力和财力而懊悔?也许,为今日能遇良师明师而心情澎湃?总之,五味杂陈,苦甜参半。
我2010年,产后高血压症状越来越厉害,并且椎间盘两处突出,不得不休假在家,医生告诉我,练练太极也许会有助于减轻我的病灶,于是,我练上了太极,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每天都坚持着,渐渐地,迷上了太极,甚至于酷爱上太极,故,为寻找太极拳的真谛,我去过陈家沟,去过武当山,还参加过张志俊老师的培训班,这样,一练就是六年之久。六年的风风雨雨,也取得了所谓的“成绩”,多次在全国的太极拳比赛中,拳剑都以第一名的成绩夺取金牌,这曾是我的骄傲和自豪,也因此成为我们当地人人皆知的“太极拳高手”。现在 ,回想起自己走过的太极之路,汗水流过,时间耗过,但,我真正收获了什么?仅仅一堆毫无价值和意义的所谓的“金牌”吗?我的血压还是高,腰椎还是疼, 我到底锻炼了什么?我该要什么?健康有吗?功夫有吗?
三年前,我有幸看到《高手》一书,感觉眼前一亮,通读一遍,对张志俊大师佩服得顶礼膜拜,时不时的幻想,如果自己能够练会他老人家一招半式,我也会两手合十,虔诚叩首!
后来,才看到作者__朱利尧著,立马百度搜索“朱利尧”三字,页面立马出现朱利尧先生的大量信息,获悉,朱利尧先生不但是太极高手,青铜剑代表性传承人,还是工艺美术大师,并在央视《发现之旅》栏目以《最高境界格斗术》的形式解密太极,引起武术届的哗然轰动,随后,以此为科学根据,著书《高手》。
因崇拜,而不断的倍加关注,至2016年10月之前,我和朱利尧先生没有一字一面之缘。偶然,朋友把我拉进一个群(太极道精英5),突然发现了朱利尧先生的头像 ,欣喜,难道这就是机缘?连忙加为微信好友,但,心中却忐忑不安,他会看到我的邀请吗?他看到后会拒绝吗?怀揣着一颗求师的赤诚之心,感觉等了半个世纪,没想到朱利尧先生通过了我的请求,我高兴的告诉家人 ,我找到朱老师了,我找到了,那种兴奋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从此,我偶尔和先生简短的微信往来,有时先生简短到一个字的回复,仅仅一个字!猜测,是忙 ?不会是不屑!我断言。故,一般我也不会去打扰。这期间,我又拜读了先生的第二部著作《练拳》一书,《练拳》对我的心理冲击很大,更加完全否定了我的曾经__曾经的骄傲和自豪,说白了,一毛钱不值的骄傲和自豪,竟然让我陶醉了几个春夏秋冬,现在,真是为自己的肤浅无知而蒙羞!《练拳》一书通读一遍,疑问竟然密密麻麻的写了一本,谜团重重,我实在忍不住了,必须得打扰一下先生了,尝试着在微信上问了好多问题,先生也苦口婆心的给我解释很多,但是,还是一头雾水,咋办?该咋办呢?拜师,拜师学艺,我心已决!
10月, 我工工整整写下拜师申请,恳求先生能收我为徒,不为别的,只为“明白”二字!
2016年12月,第二期朱利尧太极拳法培训班在北京启动!激动的心,如愿以偿。揣着疑问, 托着希望,我踏上北京的求拳之路!
精彩图片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对太极拳有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和理解。
首先,对松的理解,以前总以为松就是所谓的放松,不用力,或者是关节间的自然折叠和弯曲,原来,真正的松是骨骼与骨骼之间的拧紧和拉紧,使两骨之间产生挣力和扭力,才为松!并通过师父面对面的指导和示范,懂得并理解了松!
另外,对胯的认识和运转,也有了180度的转变 。胯,什么是胯?胯是骨盆和胯骨的复合体,真正意义上的松胯,并非单纯的折叠,而是骨盆的上下左右前后的立体8字旋转。在太极拳届,流传过,教拳不传胯之说,这也充分说明胯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松胯,才能把地面的作用力通过固定的膝送到胯,刹那间再把力量传递出去,否则,就会功亏一篑!(不知理解对否,有待师父更正)
松和胯,是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 不过,也仅仅局限于认识层面的提高,理解层面的进步,落实到肢体,把松练上身,还必须付出足够的汗水,时间和精力。胯倘若能练习到位,更是难上加难,不过,不会气馁,一定循序渐进,以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来磨练自己,我相信,一定会有所突破,拭目以待!用毅力和信念,来迎接传统与科学相结合拳法的太极旅程!
师父 __朱利尧拳架在我心目中无人能比!
师父__朱利尧拳理拳法传承中科学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