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康戈武:和式太极拳研究的新任务
世界太极拳 2012-10-29 16:15:08
在纪念和兆元先生诞辰两百周年论坛上,我想谈谈和式太极拳研究的新任务。为什么要谈这么一个题目呢?我是这么考虑的,在纪念和兆元先生诞辰两百周年的时候,我们用以告慰和先生在天之灵的祭奠,应是由他开创出来的这一派太极拳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现状;同时,还应该找出下一步要做什么?要研究什么?
认识发展现状,是找出新的研究任务的基础,不断投入新的研究、拿出新的成果,是对武术先贤们最好的永久的缅怀。
在和式太极拳发展现状方面,较为耀眼的是从太极拳赵堡架升华出和式太极拳,并以传统的和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段位标准。在新的研究任务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晚清理学大家李棠阶遗文中有关太极拳史料的发现。
一、从赵堡架到和式太极拳
在武术用语中,“架”与“式”,有时有着相通的含义。例如“架式”。架就是“式”,式就是“架”。但也有着不同的概念。例如,用“架”字,作为“套路”的别名。由宽大舒展的动作串组成的套路,称为“大架”;由小巧紧凑的动作串组成的套路,称为“小架”;更为广泛的用法是把练套路,称为“练架”、“盘架”。
在武术用语中,“式”与姓氏连用时,具有“家”、“派”的特定含义。太极拳系中使用尤为广泛。例如杨式太极拳,也被称为杨家太极拳或杨派太极拳。显然,与姓氏连用后的“式”字,其含义被引申拓展为专指拳技体系的用语了。
和兆元的太极拳,师承于陈清平。和兆元是陈清平的大弟子。这一系太极拳初传时期主要在赵堡流传,被本地拳家称为赵堡架、赵堡街架。直至1982年出版的顾留馨先生著《太极拳术》第九章《太极拳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仍写为:“(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青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因为青萍贅婿于赵堡镇,遂在那里教拳,所以又称赵堡架”。 “赵堡架”这一称谓,将和传太极拳仅仅框定为一个套路,而不是一个体系。随着此系拳技的普及,人们对她的认识不断加深、加广。这才发现,早在上个世纪中期,此系传人已将和传太极拳称为和氏太极拳。
谈到这里,先要就和兆元之师的名字插上一句话,或者说伏下一笔。在顾留馨先生著《太极拳术》中写为赵堡镇陈青萍,在同一书中收录的李亦畬作于1881年的《太极拳小序》手稿中写为“陈姓名清平”。到底应写为何字?后面再谈。
回到正文来说,能不能在太极拳拳种中自立为一“式”,不是本系传人说就可以了。需要经过一定标准的衡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中国武术协会曾为评审拳种流派,制定出了 “源流有序,拳理明晰,特点突出,自成体系”十六字标准。用这个标准衡量和传太极拳,我们发现:
和传太极拳源流有序:以和兆元(1810-1890)为第一代,兆元传授儿子润芝、勉芝、敬芝、慎芝等为第二代,其孙庆喜、庆台等得传是为第三代。1928年起,和庆喜走出赵堡、走出家族,传郝玉朝、郑锡爵(佰英)、郭 云 、柴玉柱、刘世英、郑悟清、李俊秀、郑 瑞等。为此系太极拳一步一步地传到全国各地并传到海外奠定了基础。目前,此传绪已传至第六代、第七代了。
和传太极拳拳理明晰:在和氏传人中第一代的和兆元、第二代的和敬芝,第三代的和庆喜等都有拳论传世。第六代的和有禄汇辑祖传文献、总结族传技理和自己的实践心得,编著出版《和式太极拳谱》,阐释了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五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明三节、知六合等和传太极拳的技法理论。
和传太极拳特点突出:从技术上看,就拳架而言,和氏家传拳架的劲力,较近邻陈沟的陈式拳架显得柔和;其动作幅度,不如发祥于北京的杨式拳架那般宽舒,也不象崛起于永年的武式拳架那样紧凑,亦不似后起的孙式拳架那么灵巧,……。这些比较展示出了和式拳架的特点。此外,在训练技击技能的对操练法中,和氏练法称为“吃啥还啥”,即对手用什么动作进攻我,我就用什么动作回击对手。这是和传太极拳与众不同的练法。
从拳论方面看,该系拳谱中将《九要论》作为经典拳论,列于诸篇之首。而其他各家太极拳论中无此文,包括陈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也未收录此文。新近出版的陈氏太极拳谱,收有此文,但其位置低于《拳经总歌》等,未被置于首篇。其次,在和传太极拳用语中,有着“要啥给啥”、“不贪不欠”、“差米填豆”、“彼无力,我亦有力”、 “引净落空”等,不同于甚至是相悖于常见太极拳拳论的用语。
独具特色的拳架、练法和技法理论,构成了和传太极拳体系。清晰的传承源流和日益增多的传习群体,说明了此系拳技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之,用中国武术协会制定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特点突出,自成体系”十六字标准衡量和传太极拳,可以称之为“和式太极拳”。
基于和式太极拳自身的发展和众多的传习人群,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发布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中,邀请和有禄老师担任执行主编,编制了《和式太极拳教程》作为和式太极拳的段位技术标准。
二、晚清理学大家李棠阶遗文中有关太极拳史料的发现
近些年来,关于晚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出现了晚清理学复兴、同治中兴等说法。在这些说法中,李棠阶作为同治中兴的名臣、理学复兴的大儒,显赫于文。
李棠阶(1798—1865)字树南,号文园,又号强斋,谥文清,河南温县南保封村人。在理学方面,曾主讲河朔书院13年,担任过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皇帝的侍读、进讲工作,一些学人称之为“三代帝师”,尊之为当时学界的“海内三贤”之一。徐世昌在民国4年石印本《李文清公日记序》中说:“中州理学之传,遂又阅二百数十年而弗坠。其居最后以儒修得大名者,则倭文端、李文清二公。”在为臣方面,李棠阶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进士,旋以进士身份入仕,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后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
李棠阶著述颇丰,国家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新乡市图书馆和河南大学图书馆都有珍藏。谨从李棠阶遗著《强斋日记》(石印本名《李文清公日记》)和后人整理的《李文清公年谱》中摘录几条与太极拳有关的记述于下,与各位同仁分享。
在《李文清公年谱》中记有,嘉庆二十三(1818年),李棠阶先生21岁“正月,亲迎夫人和氏(温县人)”。和夫人是和兆元的姐姐。李棠阶称和兆元为二弟。和兆元(1810-1890)也写为和肇元、字育庵,河南温县赵堡镇人。
在《李文清公日记》中提到和兆元的地方颇多,例如:“访和二弟肇元”,“访和育庵托事”,“赴赵堡,托和育庵清理账目”,这是李棠阶在主讲河朔书院时,日录中出现较多的话。河朔书院设在紧邻温县的武陟境内。
同治元年(1862年),65岁的李棠阶奉旨入京任职,和兆元同往赴任。《李文清公日记》记述:(四月)“十三日早晨率儿洊侄濬及损之、育庵起程,本村送至大司马镇,……二十八日到京。”
又记述说:“自同治二年夏,内发出通鉴辑览二部,命与宝佩蘅各圈一部。备两宫皇太后披览。原拟以此进讲。……每日入直,散间有暇即圈兼校错讹,间查注音意。至本年春夏间始完。……先是在坊间购得此书,版甚不清,属于絅齐。和育庵照已校之本校之,庶不至大谬乎(同治三年七月初八记)”
还记有:(二月二十八日)“查看朋友各信,择可存者,请育庵录之。”
此外,在《李文清公日记》中,也记有与和兆元之师陈清平的记载。其中一则记道:“写陈清平信……”。
上述引文,虽然还未出现“太极拳”字样,却已促发出了些围绕太极拳人物和相关拳论的新认识,萌生出了些值得深入进行研究的新课题。
围绕和兆元来说——
刚从李棠阶遗文中见到的这几条记述,已可以证明,李棠阶是和兆元的姐夫。
和兆元随其赴任,兼有护卫(民间故事说和兆元是李棠阶的贴身保镖)、文秘等工作。
和兆元多年生活在理学家身边,而且能够为之担任校对、抄录工作,必然受到理学的熏陶和影响,应该具有一定的理学学识。他受到的理学熏陶及掌握的理学学识,对他著述的太极拳拳论有哪些影响,当然也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了。
和氏后人说,旧有太极拳俚语中“外保君王内保身,全凭太极真精神”是和兆元以自身经历写下的体会。若果真如此,对于研究太极拳名出现的时间或许有些帮助。
此外,和兆元随李棠阶在京任职的同治初年间,正是杨露禅、董海川、刘仕俊等武林高手在北京创派立门的时间,他是否受到了京都武风的影响和皇家气魄的感染。这些,对他传留的拳技、拳理又有哪些影响,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围绕陈清平来说——
首先,借助《李文清公日记》,可以认定和兆元之师的名字应写为陈清平。李亦畬手稿《老三本》中的写法是对的。
此一认定,出现了一个值得研究的疑问。
在《老三本》中有《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则。此文以“昔人云”3字开篇。
在后半段具体解释走架、打手的两句话是这么写为:“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
如果借助省略符号突出这两句话的开始语,就会出现“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工夫,……。”
在和兆元之子和敬芝(1850-1918)留下的手稿中,此两句话开头的二字不是“平日”,而是“陈清平曰”。依此,就会出现“陈清平曰: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工夫,……。”似乎这样排列的句式,更符合这两位文人的行文水准。准此,该文以“昔人云”开篇,说明那些话是前人说的,但不知是谁说的。后一段以“陈清平曰”开始,说明这是“陈清平”的话。这样理解,不仅显现出作者句式工整,而且体现出了行文的逻辑性。
其次,李亦畬手稿《老三本》的《太极拳小序》说:“素闻豫省怀庆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这段文字说,李亦畬的母舅武禹襄,曾于“素闻”“ 逾年”后的咸丰初年到赵堡,与陈清平研究月余。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
其一,李亦畬说武禹襄与陈清平“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研究,通常指高于实践交流的理论性研究。咸丰前两年和整个咸丰年间,李棠阶都在故里主讲河朔书院。当时,作为陈清平大弟子的和兆元也在师父身边。那么,在“研究月余”期间,和兆元、李棠阶二位是否参加研究了?
其二,经李亦畬辑成的《老三本》,汇集了武禹襄从赵堡回去后才出以示人的拳谱拳论,以及武氏和李亦畬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着深厚的儒学底蕴。这一文化特色,仅是武禹襄、李亦畬儒学造诣的体现,还是也在“研究月余”时,得到了理学大家李棠阶的学理指点,借鉴了和氏父子的拳学研究。具体到武禹襄从赵堡回去后才首传出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来源,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目前,才刚刚接触到很少一点李棠阶遗文,就扩展了我们对于太极拳的认识,提出了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说是和式太极拳研究的新课题,可以说是整个武术研究的新课题,也无不可。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太极拳发展史的研究,理清太极拳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还有助于我们从晚清理学复兴这一文化背景,探索武术文化内涵的演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