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脚踏实地 面向发展——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康戈武 2011-2-12 17:05:44
首先代表中国武术协会对“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会议的主办单位浙江省体育总会及承办单位浙江省武术协会和对外体育交流中心,以及协办单位为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作m的努力和奉献!
讲完了代表单位应该说的话,讲点代表我自己的话。
我很谢谢各位杨式太极拳的名家传人,每次活动都让我来,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向大家汇报一年来的学习体会、就教于各位的机会。去年的会议让我第一个发言,我讲完后,认真地聆听了各位的高见。今年,由于昨天在郑州主持“武术遗产保护与发展学术座谈会”,没有赶上会头。今天上午认真听取了各位的发言,观看了几位高手的表演。颇有所得,也不乏感慨。基于这些所得和感慨,我将今天发言的题目概括为:脚踏实地,面向发展.
一.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序幕正徐徐拉开
关于当前武术发展的宏观形势,我觉得可以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序幕正徐徐拉开来形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一形势。
一是从体育方面看。推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机遇已到眼前。去年12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已经向所有奥委会成员组织下发了书面通知,明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要举行世界武术锦标赛。说得准确点,就是突破国际奥委会关于在举办奥运会期间不准举行其他体育赛事的规定,同意竞技武术比赛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这是个值得庆幸的决定。虽然武术比赛的金牌数不计人整个奥运会的金牌总数,但这毕竟说明我们力争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努力上了一个台阶,毕竟为武术赢得了在奥运会上向各国运动健儿和来宾一展风采的机会。为了迎接这次比赛,今年11月将在北京举行2008年武术比赛的选拔赛。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决定让武术活动成为2008奥运会期间的一个亮点。大致除了竞技武术比赛外,预计在奥运会的一些大型活动和分布北京各区的众多文化点中也会组织武术展示活动。
武术有望成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个亮点,有着她自身的优势。例如,作为特设项目的武术,将在西方文化浓郁的奥运会项目的映衬下凸现出自己富含东方文化韵味的运动特色。
又如,四方宾客来到北京,就象我们到了一个新地方要看看当地的风土景致,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品一样。同样的道理,那些外国人来到中国北京,要看北京的风土景致,带点中国的土特产品。不会去看那些千篇一律的大楼,也不会去买通行各国的那些现代化用品。从人们是来参加体育盛会这个角度说,他们自然会想到了解一下中国土生土长的、有着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看看在有组织地向世界推广的竞技武术之外的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要带,或许会带些与武术相关的书刊、光碟和纪念品。目前,我知道的多家出版单位和工艺美术机构,都正专致于创制武术类产品,迎接明年的旺销。从这方面来看,到明年,武术一定会倍受奥运观光客的关注。
上面讲到的,是从体育角度顺理成章的话,结果是积极的。我们还可以从反思的角度来讲,其对于武术发展仍然是积极的。
我们经过了一系列努力,竞技武术虽然作为特设项目进入奥运会比赛期了,但是,毕竟武术没有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日本举办奥运会时,将柔道推人了奥运会;韩国举办奥运会时,将跆拳道推入了奥运会。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也确实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反思的结果既让人们看到现行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一如既往地加快了以奥运会竞技原则完善项目和赛制的步伐;还看到一些新的武术比赛方法,迈开了尝试的步伐。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的全国武术功力比赛已举办3届,今年12月将在广州举办第四届。我们还批准长春师范学院着手举办武术搏技比赛。
这一比赛方式,以躯干的正中线部份作为得分与否的攻防部位。既体现了中国武术各拳种的攻防要点,又不同于世界上现有的林林总总的徒手对抗比赛形式。此外,中央电视台5频道搞的“武林大会”,以单拳种的交手对抗为比赛形式,探索传统武术比赛的赛法和赛制。
面对着出席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的各位同仁,我更想谈谈太极拳方面的信息。
2003年,我们在东京参加国际武术联合会会议,顺便出席了正在举行的全日本武术太极拳比赛。当我们走进体育场时,全场起立,齐呼:“奥运、太极!太极、奥运!”,反复呼喊。他们认为,太极拳是与西方体育运动形式区别最大、特点最为突出、流传范围最为广泛的武术项目,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体育进入奥运会的项目。当有人说到太极拳很难评判时,有的日本朋友认为“怎么比,是你们中国人的事”。如果中国人自己问“怎么比”,责任首先落在我们太极拳传承人的肩上。这是日本武术同仁传递出的信息。
再者,上个月,温总理访问日本,在日程没有安排的情况下,早上到公园里练太极拳,还教在公同里锻炼的日本人打太极拳。这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领导人认为“太极拳好”的信息。
不仅太极拳单练体现着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让人陶醉。太极拳推手运动,也是世界交手对抗运动中独具特色的项目。现在奥运会有拳击、摔跤、跆拳道、柔道等多个交手对抗项目,就是没有推手这种形式的比赛项目。全世界独一无二。进奥运会首先要不重复,要独特的东西,我们的推手是独特的。中国武术协会曾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太极拳推手的比赛规则,但在几届比赛实践过程中出现了难以克服的“顶牛”现象。一搭手就顶牛,像相扑似的,体现不了太极拳推手的特点。虽曾针对这种情况,组织过专题研究。终因没有找到根本解决方法,把“太极拳推手比赛”停搁下来了。
可喜的是,多种以太极拳推手为基础衍生出的推手比赛,相继展开实验和组织比赛。2004年,我们在设计武术功力比赛项目时制定了“桩上徒搏”项目,这是把推手放到50厘米高的桩上进行比赛。
随后,佛山的一批武术传习者,把桩变为砖,再把砖变为砖样的木板,以便可装入书包便于携带。练习时,把木板往地上一放,两人就搭手推挽。任一脚一离开木板,就判输。这种在佛山中小学推广、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锻炼方式,被称为“佛山推手”。
在佛山的一个健身俱乐部里,开展“垫上推手”。这种推法,是两位练习者站在约50厘米厚的海绵包上进行推手。在这样厚的海绵包上,软得站都站不稳,两人搭手一推,重心稍一偏移,就可能摔倒。
昨天,我们在郑州参观的“郑州市搞手健身俱乐部”,也把试验推手比赛作为一项主要活动(描手是推手的古称)。他们制定竞赛规则、研制比赛擂台和专门的练习与比赛服装,探索新的推手比赛形式。
这些信息让人感到,在没有把武术的项目列入奥运会之前,武术传习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憋着一股劲——憋着一股在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实现零的突破的劲。这股劲,会促使人们去总结走过的路,铺垫未来的路。激励人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体育交流的浪潮中,扩大武术的交流,扩大武术的传播,促进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总之,从体育的角度看,体育发展的形势、体育发展的需要,武术同仁的努力,武术发展的趋势,都显示出推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体育机遇已来到眼前的景象。
二是从文化方面看,推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机遇已到身边。
200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为武术发展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1、部份武术拳技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武术共有7项。其中,由湖北省十堰市申报的武当武术、河北省永年县申报的杨氏太极拳、河南省焦作市申报的陈氏太极拳都进人了名录。可以相信,随着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确定,丰富多彩的武术技艺必将接踵上榜。有学者已提出,要争取把武术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最终进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武术传承人受到社会尊重
昨天在郑州召开的“武术遗产保护与发展学术座谈会”上,与会学者和武术行政管理人员一致认为,武术技艺以传人为载体,以口传身授为传承形式,传人在艺在,传人逝艺失。武术技艺在传人与传人之间的传承是动态的,这些传承人就是“活着的遗产”。因此,保护武术文化遗产,首要珍视武术传承人。凡是为武术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做出努力、作m贡献的人和机构,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座各位,为传承和弘扬杨式太极拳作出了各自的努力和奉献,都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武术传承人。
3、保护、传承和发展武术遗产有了专门的经费
2006年7月13日,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印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写道,中央财政拨款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这宗专项资金分为保护项目补助经费和组织管理经费两大类。其中,保护项目补助经费包括国家名录项目保护承经费,其主要开支范围包括:理论及技艺研究费、传承人及传习活动补助费等。杨式太极拳进人了国家名录,在座的各位传人和相关单位均可向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申请这宗专项经费。
除了上面这三点外,这些文件还反复强调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还在于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提出了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以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等问题。
总之,从文化的角度看,武术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迎来了国家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天。应该说,推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文化机遇已经来到身边。
正是出于我对目前武术发展的体育机遇和文化机遇的认识,我以为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序幕正徐徐拉开。
二。脚踏实地,为传承武市遗产作出奉献
面对武术发展的机遇,有志于斯者,都会乘势而起,作出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奉献。从体育方面讲,发展武术的健身价值、竞赛价值,大家都不陌生,已经做了很多了。从建国以来就把武术归人体育领域,体育的基本功能是健身,在这方面太极拳己做得很好,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里,算得上是健身运动的龙头项目了。这里就不再多讲了。我还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说一点意见。
我以为,要为传承武术遗产作出努力和奉献,首先要脚踏实地地看清传承人的特长何在。武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武术的技艺。因为各位是杨式太极拳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才可能成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承人,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显然,武术传承人的特长在于他是武术技艺的继承人。同样的道理,杨式太极拳传承人的特长,在于他是杨式太极拳技艺的继承人。
第二点就是要脚踏实地地明确传承人的责任何在。他们的特长是“技艺”,他们的责任应该就是传承技艺。要站在承前启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去认识我们的责任。杨式太极拳能够由初创,经过三代人的努力而出现定型架,经过包括在座各位的历代传人的努力而成为今天远传世界的显学,就是历代杨式太极拳传人脚踏实地继承技艺、传承技艺的结果。
总之,武术是一门强调实践的技艺。不是靠嘴说,就能学会,就能练好的。只有脚踏实地地继承和传播技艺,才能促进她的普及和提高。
三、脚踏实地,走出传说,尊重武市遗产的创始人和传蚤人
在前几次会议上,我都没有谈及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不谈的原因,我在邯郸会议上作过交待:一是从太极拳已经国际化来说,只要明确太极拳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始,就足以诏告天下了。二是推广太极拳要向前看,讲发展。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成为显学,广泛流传,是因为她的锻炼方法、文化内涵和锻炼价值。就广大传习者而言,应该在这上面下功夫。有的先生,太极拳功夫很好,往往因为将一些毫无依据的传说挂在嘴上,遭到人们不必要的非议。源流问题,让擅长史学研究的人、专致学术研究的人去挖掘史料、考证论据、据实探究。
今天上午一开会,对我这个昨天未到会的人来说是第一次的会上,第一位发言者就是源流问题。翻开本次会议的《会刊》,会议的“中心议题”首列“l、杨式太极拳的源流探讨,力求正本清源”。而所谈的,却是已在几十年前,或可说是一百余年前已被识者否定了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关于太极拳的流派,出现了南派、北派、散派、本山派说法。于此,我想谈谈我在学习中见到的史料和学习心得,请大家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