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首届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

2011-2-12 16:48:59

  从一九九一年开始,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已连续举办了五届。

   日历翻到了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五日。上等九时,南街小学宽大的操场上,来自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和全国各地的二百余名内宾在主席台就座。操场周围人山人海。“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现在开始!”大会主持人话音刚落,数百只信鸽呼啦啦振翅云天,在古城上空久久盘旋。悬挂着祝词的彩球也悠悠升空,好似吉星高照;铿锵的锣鼓声中,乡民们耍龙、舞狮、踩高跷……那个喜庆气和热辣劲,真不亚于天安门广场的国庆联欢。随着礼炮隆隆轰鸣,鞭炮劈啦崩响,我的心和这古老的城池一起,被深深地震动了……

   在孩提时代,儿童们在一起玩,在地上挖一个小坑,手拿杏核往坑里弹,谁先弹到坑里就算赢家。在往坑里弹杏核时,嘴里还念念有词:“广府城,十八条龙,龙动弹,猫叫唤,叽咕叽,到里边。”至于广府城在什么地方, 我们从未问过。

   到地委工作后,永年县党史办公室赠我一本宋任穷题写书名的《解放永年城》。阅后知道:解放永年之战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特殊战例,解放一个小小的县城,经历了两年又五十天,大小战斗百余次。最后,动员了五个县的五万民工,修筑了总长五十华里的“城外城”,终于取得完全胜利。这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下出现的奇特现象。

   再往后,由于工作关系,不断到永年,也常常去广府。听这里同志讲了不少广府的古迹和源流轶事。广府办事处党组书记、主任贾红军(现为磁县县长)多次向我介绍说,广府城九里十三步,四门四城楼,四角四水牛,牛叫城墙高,大水淹不了。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小拐弯,三山不显,四海不干,四门九狮子,八步三眼井。广府有平干八景:滏水流香、西霞晚照、聪山蕴秀、龙潭风雨、魁阁凌云、毛冢高峰、稻引千畦、荷香十里。唐代诗人司空曙、元朝宰相王磐、明代书法家张盖都出生在这里。城东有个明朝弘济桥,跨度四十六米,上边有七个狮子八个猴,当中一个地牛。东北有黑龙潭,西南有毛遂墓,正西有城隍庙,城北有点将台、演戏厅,莲葶初日楼,东南有魁星阁,城内有窦建德墓、娘娘坟和大成殿……听着贾红军的这些“如数家珍”的介绍,使我眼花缭乱。但是,如何开发古文化的资源,谁能为经济“搭桥”,这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

   后经和王雪峰(原永年县委副书记,现为邯郸县委书记)、靳昆( 原永年县副县长,现为永年县政协主席)、张登荣(原永年县县长助理,现为县工商局长)、 翟金录(原行署副秘书长,现为市旅游局局长)、贾红军、崔延彬(原广府镇书记, 现为永年县家业开发办主任)多次商量,大家一致认为,开发洼淀, 这是个急功近利的事。弘扬太极,广府太极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不用花多少钱,就能办大事。至于修复古城,作为一个口号提出,以凝聚人心。最后初步确定的轮廓是:开发洼淀、弘扬太极、修复古城、振兴广府。为了检验这个思路是否正确,我们可以追溯一下广府的历史。

   广府古城始建于春秋中叶,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它始称曲梁,后改平干,隋为名州,明为广平府,系历代郡、府、州、县所在地。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曾在此筑城建都。广府坐落在永年洼的中心,九里十三步的城墙以正统方形围守着古城。四万六千多亩洼淀绕着古城,是河北四大淀之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太极拳是我国武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其健身性、技击性、医疗性、艺术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太极拳源于武当,传于河南陈家沟,但陈氏长期只做家传不授外姓。直到永年人杨露禅向陈氏太极拳十四代传人陈长兴学艺后,才得以传播全国,使杨氏太极拳成为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一朵神州武术之花。因此,清末民初诗人杨季子曾有诗云:“谁料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永年广府东街秀才武禹襄,在河南赵堡陈清萍授拳基础上,独创了精神内守,动作小巧,朴实无华,技击性强的武式太极拳。可见,永年被誉为太极拳中兴发祥地,杨氏、武氏太极拳的故乡是当之无愧的。

   开发古城,这事非同小可。我动员主管农业的老边(边学义,行署副专员, 后为市人大副主任)去那里看看。回来我问他:“弘扬太极,开发广府,行不行? ”他说“行。”后来我又动员郭增培(地委副书记,现为河北日报社社长 )、吴野渡(地委书记,现为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也先后去那里实地考察,他们都表示赞同,并讲了一些指导性意见。有了这些人的支持,我的胆子更大了。

    一九九0年十一月十三日,“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誓师大会在广府戏院召开。有五百多人参加了大会。我动员分管财贸的常务副专员杨永年参加。他在大会上讲的一句话,至今我还记得:“杨永年,到永年,支持永年太极拳。”

   ……

   镜头转回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开幕式。

   杨式太极拳传人傅钟文、杨振基、杨振铎,武式太极拳传人姚继祖、刘积顺、浦公达,吴式太极传人吴英华、马岳梁,孙式太极传人孙剑云,陈式太极传人陈正雷、冯志强,以及赵堡太极传人王海洲……一位位驰名海外的太极名师来了,都来了!六大门派掌门人的到来和上台表演,使大会显得隆重、活泼、团结,与会人们超越民族、门派、文化、性别、年龄、职业以及信仰的不同,共同探讨太极之道,真是太极史上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幸事。

   喇叭里响起悠扬的民乐,一千名身着民族服装六至十七岁的永年少年列队而上,奏响了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的主旋律。他们缓慢地“野马分鬃”、“白鹤亮翅”……举手投足,饱含了太极韵味。这些孩子是广府四街小学和九中的学生。接下来表演了五十少年太极拳剑,八十人杨式、武式传统太极拳、太极刀、太极杆单练和对练、永年太极炮锤、太极推手……太极拳乡蕴含了如此纯朴地道的太极品种。

   太极杆是广府城先哲们传下的卓越绝技,由十三杆法组成,单练、对练皆可。注重棚、挑、合、按、沾、连、粘、随,“拨动四两换千斤”,杆尖不离对方胸、腹、心、以提拿、扎为主。丈余大杆在手,直径盈把,杆把贴腰,两手锁握,不用动作就很费力了。可广府后生在活步中以腰发力,将大杆耍得颤抖为已。

   永年中老年太极拳师演练的太极推手,方法多样,步法灵活,定步推、活步推、顺步推、大履推……,在进退顾盼中体现沾连粘随,在得机得势中哼哈发劲,动作朴实无华。这些拳师从小练拳,师承名家,他们是广府太极拳的骨干,也是孩子们的教练。

   欣赏了永年人的太极精品,邀请来的名家要登场了,会场里一片激动。当傅钟文老人领着一大一小两个女弟子在场中心的阴阳图上刚刚站定,摄影记者、文字记者,专业的、业余的,只要持有相机的,一窝蜂地拥上去,一圈人墙顿时如铁桶般地罩住了傅老和他的弟子。八十四岁的傅老和三十六岁的陈铁岭表演了定步和活步推手,只听相机快门嚓嚓按动,几乎从三百六十度的不同角度抢下了这难得的镜头。

   吴英华、孙剑云是宿将中的巾帼。她们不负父辈的厚望,虽然已年逾古稀,可打起拳来处处合规合矩,开合虚实,内含动力,尽不失父辈风范。杨振铎教师表演了杨式太极剑,青锋抖开,架势舒展,气势浑厚,表现了太极拳绵里藏针的技术特色。他的三位女徒弟均三十岁,练拳近十年。她们身着浅粉红色绸装,动作典雅、端庄,柔美秀丽,恰似三朵出水芙蓉,给观众送来淡淡幽香。武式太极传人姚继祖、刘积顺、浦公达、乔松茂先后表演的武式太极,动作和谐、轻灵,在紧凑中显出气势,在舒展中蕴含严谨,行拳走架,别具一格。陈正雷老师表演的陈式太极拳,缠绕折叠,势势相承,动作节节贯串,发劲冷弹脆快,将陈式太极的阴阳转换、刚柔相济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海洲老师表演的赵堡太极拳和太极春秋刀,风格独具,气度不凡。演至发劲处,多劲势内敛,含而不露。

   行家们的表演,将联谊会的热烈气氛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