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永年太极 刚柔相济写春秋
世界太极拳网 2011-4-24 12:31:51
永年太极 张珂宇,12岁,明亮的眸子里闪动着童真和灵气,她是邯郸市永年武式太极学校的学生。小珂宇来到太极学校学习太极仅仅一年,但是打起太极拳来已是有模有样。今年6月,她在学校女子35公斤级太极拳比赛中得了个第四名,心气正高:“我要做文武兼备的太极大师,让古老太极薪火相传,走向世界。”小小年纪竟道出了永年太极的未来。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有一手”,“宁舍一顿饭,不差一招拳”。在永年县,这样的民间俗语已经流传逾百年,太极拳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练太极的人之众,面之广,很难用准确的数字来统计。
“打太极,知文化,晓明理”,永年太极是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它将中华民族深刻的辩证思想与武术、医术、导引术、造型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当今健身运动中的“阳春白雪”,一招一式中,彰显先人的聪明才智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目前,永年太极入校园、进机关、遍乡里,全县中小学开设了太极拳课,先后建成了一批太极文化设施。自1991年以来,永年县成功举办了11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吸引了世界3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太极拳爱好者来到太极拳发祥地,打太极、品文化、游故里、切磋交流、寻根拜师。
永年太极,绵延百年,穿越沧桑,历经岁月的打磨,日久弥新,他就像一位思想睿智、身怀绝技的老者,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世界,那刚柔相济的身形,昭示着更加精彩的明天。
杨式太极拳大架,保留了杨式太极拳的高难动作,遗憾的是传人不多。← 大兴太极之风使得永年广府这座千年古城韵味独具。↑ 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韩清民向外国太极拳爱好者授艺。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清乾隆年间,始称太极拳。“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永年民间习武之风历史悠久,清朝末期,永年人杨露禅、武禹襄创立了杨式、武式太极拳。杨、武两式太极拳名人辈出,永年因此成为太极拳的中兴之地。
杨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在海内外影响较大的太极拳拳种之一。杨式太极在传承中不断吸纳众武学之长,推陈出新,从以攻防为重点逐渐向健身强体延伸,形成了舒展大方,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的特色。杨式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气魄大、形象美、挥洒自如,习拳之人如同一座座活体雕塑,释放出流动的乐章,备受大众喜爱。
武式太极同出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其拳理拳法,精辟精彩,动作讲求简洁紧凑,架势虽小却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步伐严谨,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来支配外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备受民众推崇。
杨式、武式太极拳形成了永年太极拳的主风格,既有浑圆深沉、动静有度、刚柔相济的相通之点,又有舒展大方、小巧玲珑的不同之处。两家不同流派的太极拳式,在相通相融中发展壮大,在吸纳创新中阔步向前,使得永年太极不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撑起了永年太极的鼎盛之势。
永年广府城墙上的晨练者
学太极、打太极已经融入了永年人的生活。→ 永年广府城墙下的太极拳师,一招一式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太极拳爱好者在永年县广府古城的武禹襄故居内挥拳健身。蓄力薄发的太极推手,素以“四两拨千斤”享誉武林。→ 永年县推广普及太极拳从娃娃抓起,在寓教于乐中寻求传承与发展。← 永年太极广场上每天聚集着很多太极拳爱好者,练拳健身的队伍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