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原创]永年太极之渊源和传播

2011-4-24 12:31:41

  永年太极之渊源和传播

   太极拳自面世以来就为人们珍视和喜爱,近一百年来得到广为传播,成为一种流派众多、功能齐全、适合各种人群需要的拳种,也遍布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人们所练习、称道。随着太极拳健身、技击功能的进一步挖掘,太极文化的广为发扬,太极拳这支武术园林的艺术奇葩更是焕发出新的光彩。充分体现中国人文底蕴的太极拳,本是隐藏在河南温县的一个叫陈家沟的小山村的瑰宝,但真正使其走出神秘、为人所识、大放光彩的却是永年广府。‘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是永年人杨福魁向珍藏惜传的太极传人陈氏第十四代陈长兴学艺后,才得以流传全国,享誉寰宇。永年,是舒展大方的杨氏太极拳和小巧紧凑的武氏太极拳的发祥地,并派生出吴氏太极拳和孙氏太极拳,另外在太极拳传承中承上启下古朴厚重的杨氏杨班侯太极拳也逐渐为世人所识。所以,永年被称为太极拳的中兴发祥地。研究太极拳,重新认识太极拳,更好的发扬太极文化,永年太极拳渊源和传播不可不说。

   一  早期永年太极拳的形成和传播(约民国以前) 

   1 太极名城

   永年广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建于春秋中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始称曲梁,后改平干,隋为名州,明设广平府,是列代郡、府、州、县治所在地。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也曾在此筑城建都 。广府老城城墙九里十三步,以四方形围守着城池,四周围绕着四万六千多亩的洼淀,是有名的北国江南式典雅古建筑。淀里芦苇荡漾、荷叶田田。清朝直隶总督方观成对此有过出神入化的描:“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头水近东。”永年是唐代诗人司马曙、元朝丞相王磐、明代书法家张盖的出生地,是大诗人李白、清代达官帝师翁同和的旧游地、咏叹地,更以毓秀的沃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永年儿女,博大的胸怀接纳天南地北的太极爱好者,使太极的福音传向五湖四海造福全人类。

   2  太极初创

   早期太极拳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始定名太极拳。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早期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代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始名为太极拳。太极拳的来源有唐朝许宣平、六朝韩拱月、宋代张三峰、明代张三丰、清代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说法,具体如何因为时间的久远和文字记载的缺失,已很难考证清楚。但太极拳是综合吸收历代象形拳法,结合古代中医经络学的导引、吐纳、静摄和道教中的阴阳、八卦及其五行学说创立是无庸置疑的。这也旁证了从萌生到完善决不是那一个人能独自完成的,而是由小至大海纳百川,逐渐形成、完善的。太极拳在技击、健身方面的突出作用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理论,使之蕴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深厚哲学思想。  

   3太极拳早期的传播  在太极界,大家都确定的是,炼丹道士张三峰或张三丰和太极拳渊源极深,最起码太极拳受道家文化影响深刻;王宗岳是太极拳的大宗师,他著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太极拳修习的指导性文献,更为重要的是他把一种拳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想结合,使之人文化,真正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在太极拳史上功德无量;另外早期太极名家还有蒋发、陈王廷、陈长兴、陈有本、陈清萍、和兆元、陈鑫、杜元化、陈发科等,在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4 永年太极拳的发祥

   太极拳在早期传承本是口传心授、珍藏惜传,传至陈家,因其避处山沟,更是慎传自练、秘不示人。“拳乡”永年素有习武之风,永年广府人杨露禅、武禹襄长途跋涉到河南陈家沟、赵褒学来了秘技,钻研拳理,揣摩拳架,大胆革新,终于创立了举世闻名的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太极拳自此方走向寰宇,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所识。永年也成为太极拳中兴发祥地和太极拳爱好者心中景仰的胜地。

   5   早期永年太极拳主要人物

   〈1〉杨露禅(1799-1872),字福魁,河北永年广府南关人,杨式太极拳的创立者和发展弘扬者。早年以务农为生,闲居时为城里西街杂粮摊帮工。粮摊毗邻的药店太和堂掌柜精于“棉拳”,杨很是羡慕,遂向其求学。陈掌柜初讳莫如深,后见其心诚,始告诉他这是绵拳,又叫太极拳,并对他讲:“我的技艺不足为你师,我的家乡河南陈家沟习太极拳者甚多,陈长兴的太极拳是海内泰斗,他平时立身中正、不倚不靠、气势伟岸,人称牌位先生。我可介绍前往,或许名列门墙,将来必有成就”。杨露禅遂至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杨先后三次愈十二年学习太极拳,终于深入堂奥、学得太极精髓。杨露禅回到家乡从学者甚众,当时称之为软手、化拳、绵拳,以其动作绵软又能化解对方来力。杨露禅后来到北京,果然以“神拳杨无敌”之号,倾动一时,享誉武林。早期传人有武禹襄、杨班侯、杨健侯、王兰亭、李瑞东等。杨露禅在1850年左右到北京传授太极拳,他为适应清朝“五体不动”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改增加太极拳的动作,编创杨式太极拳架。后经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修润,定型为现在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架。其动作姿态舒展简洁、动作轻柔、缓慢匀速,使太极拳的传播走上了快车道,杨式太极拳也成为一种流传最广、练习者最多、影响最大的太极拳术。

   (2)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永年广府东街人,武式太极拳的创立者和太极拳理论家。出身当地望族,书香门第,自幼习武好文。约1850年从同乡杨露禅习得陈式老架太极拳,1852年途径怀庆府赵堡镇,从当地名家陈清萍学习陈式太极拳,又从其长兄处得山右王宗岳之《太极拳拳谱》,此后钻研拳理,揣摩拳架,多有领悟,创编武式太极拳。此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内气潜转,以气成式。武禹襄论著较多,先后著有《十三式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早期传人有李启轩、杨班侯、李亦畬等,其中李启轩著有《敷字诀》、《各式白话歌》等;另外禹襄长兄澄清著有《释原法》、《打手论》;仲兄汝清著有《太极拳结论》。武禹襄是太极拳的一代理论家和技击家,在拳艺和理论上都为武式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杨班侯 

   杨班侯(1837~1892),名钰,字班侯,绰号二先生,河北永年人,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自幼喜武且于其上悟性奇高,随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功力过人。后跟武禹襄习太极拳,并得王宗岳《太极拳论》,艺更精进。在永年有“两七教了个八”之说,意谓杨露禅、武禹襄皆从河南学得太极之精华,“七”是说他们当时功夫和精熟高峰时比只有七成,“八”则是说杨班侯从他们二人处学习却得到了八成之多。杨班侯19岁只身来北京设馆教拳,他性情刚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京华,素有“露禅太极班侯打”之说。其传奇轶事在永年和拳界仍为人们所乐道。杨班侯传人较好的保留了太极拳早期杨武衔接和想结合的风貌。其传人在永年有陈秀峰、纪老福、教莲堂、李万成等,在北京有万春、凌山、全佑 等,杨少侯是其传人中之佼佼者。杨班侯是永年太极拳是太极拳体用结合的高峰,并派生出吴式太极拳。较好保留早期风貌的太极拳正进一步挖掘,后世传人称之为杨班侯太极拳。

   (4)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鉴湖,河北永年人,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和弘扬者。自幼从父杨禄禅习太极拳,其父对他要求严格,终日苦练,后来技艺大进,终成大器。他的剑术刚柔并济,对刀、枪等器械都很精通,且善使弹,有“弹无虚发”之誉。杨健侯性格温和内向,从学者甚多,其传人有杨少侯、杨澄甫、许禹生、刘胜魁、张义等。为适应部分练习者的需求,将父亲所传的太极拳架,改为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5)李亦畲(1832~1892),名经纶,字亦畲。河北永年广府西街人,清代举人,武式太极拳重要传人,近代太极拳理论的集大成者。22岁随母舅武禹襄学习太极拳,后放弃举业,用全部心血苦心专研,百般揣摩演练武式太极拳。习练中,每得一势巧妙、一着窍要、便将心得体会记写 于纸上,贴在墙上,再比试揣摩,细心体会,发现不符合拳理的地方再撕下,把新的体会贴上,直到感觉正确,符合拳理、拳法的要求为止。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反复撕贴,久之纸条贴满墙壁,后遂结集成书。李亦畲以行医为业,但终身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著作有《五字诀》《撒放密诀》《太极拳小序》《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他又将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武禹襄太极拳论益为已作,更为重要的是他编写了第一部太极拳专著《廉让堂太极拳谱》,并手抄三本,一本自存,一本交弟启轩,一本交徒弟郝为真,在永年称之为“老三本”。其叙述简要、精炼,无一浮词 ,代代相传至今。得传人有李石泉、李逊之、郝为真、葛福来等。李亦畲继承完善了武式太极拳,总结保存发扬了太极拳理论。

   早期永年太极拳的特点和传播

   早期永年太极拳无论在拳术上还是在理论上以继承为主,并有较大改进发展,脱离了原始拳术偏重技击,只有少数人才能研习的框架束缚,使之具备了技击搏斗、养生健身、人文交流、适合各种人群学习等诸多特点,逐渐形成了现代太极拳的雏形,成为武林园地中的一只灿烂的奇葩。早期太极拳传播分为当地传播和向外拓展,拳技改革和理论发扬两条线。在当地,杨式和武式从学者皆甚众,以杨式为多,从学者众;早期武式学者以读书者多,家境好,不以教拳为业,家传为主,到郝为真学者始多。在向外拓展上,杨家也领先一步,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等到北京等地教拳,使太极拳为世人所识。在拳技上,两派皆传下了早期太极拳的种子,并不断进行了改革,分别创立了杨式和武式两种太极拳;在理论上,武式从武禹襄和其兄澄清、汝清始,以下李启轩、李亦畬等人才济济,太极拳论述多多,并对之进行了系统整理,保存发展了太极拳理论,为太极拳的传播和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永年太极拳的成熟和发扬(民国前至其中晚期)

   永年太极拳经过杨露禅、武禹襄和杨班侯、杨健侯、李启轩、李亦畬等两代人经营,,在技艺和理论上日趋成熟,在社会、在武术界逐渐被人所认知。这样,永年太极拳就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  代表人物

   (1)杨少侯(1862~1930),名兆熊,字少侯,河北永年人,杨式太极拳之佼佼者。自幼随杨班侯、杨健侯学拳,其艺得班侯者居多。早年传健侯修订的中架子,晚年开始变化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其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抖接,出奇制胜。其传人刘希哲、许岱山、田兆麟、尤志学、吴图南等。 

   (2)杨澄甫(1883-1936),名兆清,字澄甫,河北永年人,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和重要推广普及者,现行杨式太极拳架定型者,是主流杨式太极拳之大宗师。幼承家学,不断研练增删,形成现在广为人知普及度最广的杨式太极拳定型架。早期授拳于北京体育研究社。1928年偕门人武汇川、董云培南下,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途经沪参加上海市国术运动大会,作名家表演。 1929年上海市第二次国术考试任评判员。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等。1930年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1934年应广州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广西第四集团军及公安局之聘到粤、桂教授拳术。1936年因水土不服得病归沪,旋即逝世。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等。从学者极众,著名者有陈月坡、阎月川、尤志学、田兆麟、崔毅士、李雅轩、武汇川、傅钟文、董英杰、郑曼青、汪永泉、及其子杨振基、杨振铭、杨振铎等等皆赫赫有名。杨澄甫及其门人首先让太极拳传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并走出了国门,对永年太极拳传播的贡献极大。

   (3)郝为真(1849一1920),名和,字为真,河北永年人,武式太极拳重要传人,永年太极拳重要传播者弘扬者。他秉性敦厚,体貌魁伟,因家道贫寒,在粮店佣工,膂力倍人,能左右手各平举百余斤重之粮袋,从邻居李亦畬学习太极拳,专心致志,二十年如一日,造诣精纯,得太极之窍要。后郝以教拳为业,受聘直隶(今河北省)第十三中学暨永年模范小学教授太极拳,后又任永年国术馆馆长,授徒甚多,其弟子著名者有本地有李逊之、郝月如、陈秀峰、张振宗、李福荫、韩文明、范述圃等,邢台有李圣端、李香远、郝中天、王彭年、申武魁等,任县有王其和、刘东汉等;清河有闫志高等人,形意拳和八卦拳高手孙禄堂也曾从学于郝学太极拳,并创立孙式太极拳。郝为真以在家乡一带传播为主,为当地太极拳及近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

   (4)全佑(1834-1902)满族正白旗人,老姓吴福氏,号保亭,生于顺天府大兴县,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吴式太极拳鼻祖。 当年他在京师神机营当差时从学于"太极神拳扬无敌"杨露蝉。他学拳笃实,事师最孝,有时胜于亲 子。露蝉感其诚,倾囊相教,故得其臻。再拜杨班侯为师,得其传授。所以全佑能兼得杨氏父子之所长名噪京城。全佑后在提督衙门当差,办事公正,为人善良,人称全三爷。 同时,择徒而教。传人有:王茂斋、吴鉴泉、郭芬、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人。是吴式太极拳的奠基人, 其子吴鉴泉、弟子王茂斋等人创立了吴式太极拳,并传至大江南北。

   (5)孙禄堂(1861-1932),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人,武式太极拳传人,孙式太极拳创始人。自幼酷爱武术,早期学习形意拳、八卦掌,经数年研摩,功夫深厚。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孙禄堂毕生研究武术,精形意、八卦及太极拳术,并聚三家拳术之精义,融会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设教于大江南北。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著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太极拳学》和《拳意述真》等著作。一生弟子众多,著名者有公博、孙振川、孙振岱、任彦芝、陈守礼、裘德元、陈微明、支燮堂、刘如桐、孙存周、、孙剑云等。 

   (6)李逊之(1882-1944),名宝让,字逊之,河北永年人,武式太极拳重要传人,拳艺造诣颇深。李逊之不满6岁即开始学练武式太极拳,并不断地总结新的内容和练功方法,比如用绳子系住双手固定在脖子上,不用伸缩来发放人。总结出武式太极拳的抽丝劲和缠丝劲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其门徒有姚继祖、李锦藩、魏佩林等。李逊之 著有《初学太极拳练法述要》、《不丢不顶浅释》、《授艺精言》等。 

   三 永年太极拳成熟期的特点和传播

   这一时期永年太极拳日趋成熟,传播更加深入。由于传教侧重点的不同,个人对拳术、拳理领会的差异,并和其他拳种的相融合,产生了新的流派。

   (1)引入现代教学方式

   太极拳此前多以拜门求教、设场传授为主。这一时期的永年太极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的深入,引入现代教学方式,教拳进入了学校和专门培育武术人才的武馆,现代学校的教学方式,由过去一个或几个的传教变为集体的传教,受众量大为增加,太极拳更为深入人心,为世人所接受,传播更为广泛。如杨澄甫、孙禄堂任职中央国术馆和苏\浙国术馆,郝为真任职永年国术馆和永年中学小学等。

   (2 )由口传心授向著书立说 

   太极拳传教历来口传心授,一是珍视其道、慎于传授。二是中国古代重文轻武风气所致,学武文人不屑去做,而少文者又做不了。这就造成了传人不广、典籍遗失的尴尬局面。这一时期的永年太极拳,随着其深入都市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一些人开始总结并结合自身练习,出书立说,极大地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园地。如杨澄甫出版《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孙禄堂出版《太极拳学》等

   (3)和其他拳术相结合并产生新的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道教具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太极”学说结合古代中医经络学、导引静摄术、象形拳术及其他拳术的产物,其在拳术和理论上都具有多重性。这一时期的永年太极拳随着传播的力度的增强和受众的增多,在传授和理解方面必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有的还融进其他拳种的精华成分,呈现了多元化发展,出现了新的练法并派生出新的流派。如满族人全佑从学杨露禅、杨班侯而派生吴式,形意八卦名家孙禄堂从学郝为真而派生孙式,武式也因郝为真之弘扬而称郝式等。

   三  发展中的的永年太极(民国中晚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

   永年太极拳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大踏步前进,杨式和武式都有长足发展。各地永年太极拳传人纷纷开设拳场,传业授徒,总结、阐述太极拳的书籍大量涌现,并得到国家的支持进行了大力推广,各种练法、流派趋于成熟,永年太极拳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1 各地概况和代表人物

   (1)上海

   上海地灵人杰,是永年太极拳传播最为集中之处。先以杨式传人为主,外滩公园有田兆麟,复兴公园有田作麟、叶大密、张玉、华春容(此人后来转至衡山公园设场),褚桂亭在人民公园,吴云倬在中山公园,武贵卿在襄阳公园,陈微明在宁波同乡会,傅钟文、傅钟元在南京路仙乐书场门外路边空地设场授拳。此外尚有不担任授拳教师的黄景华、濮冰如。武式传人郝月如亦到上海传授太极拳。

   郝月如(1877~1935)名文桂,字月如,河北永年人,武式太极拳的重要传人和推广普及者。他习拳颖悟异常,既得家传,又常在亦畲的蒙馆中聆听观摩,耳濡目染,得益颇多。曾任永年中学和小学拳术教师和永年国术馆馆长,为桑梓培养了一大批太极拳人士。1929年经同门李香远先生介绍,郝月如先生应聘去南京最高法院等部门教授太极拳,其在南京、镇江、上海等地授拳,从学者众,惟张士一、徐震、冯卓、吴知深等人深得其技。后郝月如著有多种太极拳论,影响较大。其中较重要的有《八门五步说》《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操手十五法》等。郝月如为推广太极拳,对武式太极拳进行了改动,对太极拳理论叙述语言时代化,深入浅出,适合了时代需求,所以又有人称之为郝式或郝派太极拳。

   田兆麟(1891-1960),亦名绍轩,是北京消防队员,杨式太极拳之佼佼者,得大中小快架和散手功夫,是较全面之太极传人。初经杨健侯指点,以其勤学苦练且甚有悟性,,功夫大有长进,请求拜师。因其性急好斗,杨健侯不允。1915年,田兆麟24岁,被选为救火队领班, 始指定其向杨澄甫拜师,赐名“绍轩”,仍由健侯代子传艺。1917年,健侯逝世, 田再投杨少侯门下,苦练杨氏家传的快拳及散手,身手柔 绵 而 气势速猛 。田兆麟手法多变而步法灵巧,颇有 杨少侯“千手观音” 之风格。后随杨澄甫南下教拳.其弟子有叶大密、陈炎林、王成洁等人,留有田兆麟口述,弟子陈炎林笔录之《太极拳刀剑捍散手合编》传世。

   陈微明(1881―1958),湖北 蕲 水人,书香门第,前清举人,杨式和孙式太极拳传人 。自幼体弱多病,初拜孙禄堂为师,练形意、八卦,体魄由弱转强,后拜杨澄 甫 为师,学习杨式拳、剑、刀、枪、推手、散手。1925年在上海创办致柔拳社 ,推广杨氏太极,沪上名人王一亭、聂云台等均来就学。由澄 甫 公口授,陈微明笔录《太极拳术》,由中华书局出版, 致柔拳社 发行,为杨式太极重要参考资料。致柔拳社 之甲种班,采用三年学制。第一年学太极拳、 定步推手 、太极剑。第二年学太极长拳 ( 即快架 )、动步推手。第三年学大掘、散手、对剑、太极枪。此乃杨氏太极之系统训练方法。除了《太极拳术》之外,陈 微明还 编写了《太极剑(附太极长拳)》 、 《太极答问(附单式练法)》 、《八卦掌擒拿图》等。 陈微明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优秀武术教师。

   傅钟文(1903-1994)河北永年县人,杨式太极拳的重要推广普及者。9岁学习杨式太极拳,14岁到上海后长期杨澄甫学拳。太极名家陈微明先生称他为“太极拳之正宗。”1944年创建上海永年太极拳社。新中国成立后,傅钟文多年免费教授推广太极拳,积极参加太极拳的社会活动。担任全国十二省市武术比赛裁判员,并得到国务院副总经理贺龙的接见,1958年成为上海市武术队首批教练员之一,带领上海武术队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每次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晚年,仍频繁参加太极拳的社交活动,并曾先后赴美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访问教学,有力地推动了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地传播。1984年被评为“全国太极拳十三名家”。傅钟文著有《太极刀》等,他授徒甚多,遍及海内外,为太极拳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郝少如(1908—1983),名梦修。河北永年人,武式太极拳重要传人和推广普及者。自幼随其祖父为真、父亲月如习拳。性聪颖,韶龄时即能领略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24岁在当时名师咸集的南京以授拳为业,成为一代名家。1961年,少如不教拳亦已多年,上海市體育宮爲了發掘傳統,開設了武式太極拳學習班,請郝少如教授,以廣其傳。其著名弟子有浦公达、刘积顺等. 郝少如著有《武氏太极拳》、《太极拳概论>等.

   (2)北京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太极拳的兴旺地、集中地。这里聚集了各式各样的武术家和武术派别,永年太极拳是其中重要的一员,太极拳传人更是不可胜数。

   崔毅士(1892--1970)  名立志, 字毅士,河北任县人,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推广普及者。幼年师从镖师刘瀛州习三皇炮捶 ,后向郝为真之门徒、孙禄堂之师兄李香远学武式开合太极小架 ,1907年开始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 ,后正式拜澄 甫 公为师并随杨澄 甫 南下授拳于宁、沪、杭、汉口、广州等地。1945年回北京,在北京中山公园传授永年太极拳,并在解放初创立“北京永年太极拳社”,任北京市武协委员。其拳式 宽大舒展,浑厚庄重,气势腾然,合乎杨澄 甫 之早年风格。崔毅士毕生授拳,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研修和普及工作。1964年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简单易学的" 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其从学者极多。众学者中不乏军政要员如:(原海军司令)肖劲光上将、(原中宣部长)周扬、(原中顾委委员)王首道以及著名学者丁玲、周立波、表演艺术家金山、侯喜瑞、画家李可染、还有外国驻华使节,中外专家、总政、海政等军政机关、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工人、农民、学生等,可谓桃李满天下。

   许禹生

   吴图南(1884-1989) 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蒙古族,,原籍辽宁喀喇沁左旗,生于北京,著名武术家和武术理论家。9岁时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著有《太极拳即》、《太极剑》、《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国术概论》等。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3)四川

    四川的永年太极拳传播先驱为李雅轩,其后方蓬勃发展。

   李椿年(1894―1976),亦名雅轩,河北交河县人,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和传播者。14岁学少林,又学绵掌,20岁时在北京皇家公园(后改称中山公园)投入杨澄 甫 门下, 被健侯师祖 赏识,于1914年 嘱 其向澄甫公叩头拜师为入室弟子,赐名“雅轩”,亲自代子传艺,除拳剑刀枪之外,还授以弹弓绝技。李椿年曾在南京中央国术馆、杭州浙江国术馆任职,教授太极拳,后又任南京太极拳社社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 椿年离 南京避难,经徐州、郑州、汉口、沙市、宜昌到重庆、成都,定居四川。国民党骑兵师长徐俊、28集团军融司令郭勋祺皆拜李雅轩为师。郭在解放战争中起义,解放后任四川省体委副主任。 雅轩师伯于解放后亦担任 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体委教练,在 四川省广授门徒 ,相对完整地保存了杨家太极拳、剑、刀、 枪及推手 、散手技艺。

   (4)杭州

   牛春明(1881-1961),亦名镜轩,满族,北京人,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推广者。早年任北京市消防队队医,从杨健侯学太极拳见其勤恳好学,1902年命牛春明 拜澄 甫 公为师, 由健侯 师祖代子传艺,赐名,镜轩 ” 。1912年,牛春明在中央公园襄助澄 甫 公授拳;1914年,在杨家武馆任助教。杨健侯过逝后,牛春明曾一路行医,至山西大同、河北石家庄、江西抚州等地,寻师访友。1920年,牛春明南下宁、沪、杭,曾在上海哈同路68号设立太极拳馆, ’ 但不久即离沪去浙江,授拳于兰溪、永康一带。后任职杭州国术馆、继任杭州国术馆教务。又设立牛春明太极拳社。解放后,牛春明执教于浙江医科大学、浙江省军区医院、浙江大学。1960年,有关方面为牛春明拍摄太极功夫记录片《万年青》。传其衣钵者为商 世 昌、潘志诚、顾启欧、瞿文、贺鸣声、丁水德等。其女牛筱灵在香港撰写《牛春明太极拳》一书。

   (5) 港澳台和海外

   这一时期永年太极拳杨式一马当先,把永年太极拳传向香港、台湾、澳门,并走出了国门。

   董英杰 河北任县人,杨式太极拳传人和海外推广者。自幼聪颖而体弱。拜李香远为师,学习武式小架开合太极拳。后拜杨澄甫师, 深得杨氏太极之精髓,轻灵沉着兼备,善用粘 黏 揉搓劲。因陈济棠、李宗仁来函恭请,杨澄甫于1933年率董英杰、杨守中等赴粤,任广东省政府参事,教授公职人员练拳,董英杰担任其主要助手与演练推手、散手时之“相手”。1935年,杨回沪就医,董英与杨守中留粤传授 太极拳。日寇占领广州、香港时, 董隐居澳门,抗日战争胜利后, 前往泰国授拳,松软和缓之永年太极拳居然在尚武之乡泰国站稳足跟,发扬光大。1948年,英杰太极拳学院出版其所著《 太极拳释义》。董之开山弟子为刘同禄 在沪著名传人为乐焕之、董世祚,海外传人甚多,不及一一详记。

   郑曼青 (1901―1975), 名岳 ,别号玉井山人、 曼髯 ,浙江永嘉人,杨式太极拳传人和推广者。擅长诗、书、 医 、画、拳,人称“五绝”,深得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曾任上海暨南大学与美术专门学校教授,并参加叶大密主办的武当太极拳社,与黄景华、 濮冰如同学。1928年,杨澄甫自宁来沪,经叶大密介绍,郑曼青、黄景华,潜心修练 ,得其要旨。经澄 甫 公口授,董英杰笔录,写成《太极拳使用法》一书,阐述杨氏太极拳理拳法,后收回余书烧毁,故原始版本流传不广。但杨守中与董英杰曾在香港、泰国将此书再版,在海外流传。1983年夏,北京中国书店复制出版《中国传统武术丛书》,将此书选人《太极拳选编》,于1984年出版。此书披露澄 甫 公晚年 之拳架以及散手对敌图 ,田兆麟与董英杰对练之 粘枪图 照,杨氏家藏秘传之拳经拳谱,乃研习杨氏太极之重要参考资料。由杨澄 甫 公口授, 郑曼青与黄景华笔录,写成《太极拳体用全书》并出版。郑曼青善用太极长拳 ( 即快拳 )之滑步。曾至至重庆任中央训练团武术教师,教育部编审委员,参与编写《国术教材》。 1950年,郑曼青至台湾定居,将 杨式拳架删繁就简 ,共47势, 沿用许宣平 “三世七”历史名称,定名为郑子简易37式太极拳。在成功中学设立时中拳社,入门弟子有梁栋材、叶秀挺、刘锡亨、黄性贤、陈志诚、宋志坚、罗邦 桢 等。1965年, 郑师伯 游历欧美,传播太极拳及经史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1970年,在纽约设环球拳社,传授37 式郑子 太极拳。晚年受聘于文化大学,回台湾教授《易经》。郑传体用兼备之永年杨式松柔拳法 在海外广为传播。郑不仅参与笔录《太极拳体用全书》,又自撰《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英文版《太极拳》。 郑曼青文武兼修,乃杨澄甫后期弟子中之佼佼者也。

   杨振铭 (1910-1985), 字守中,河北永年县人,杨式太极拳杰出人物和推广普及者。自幼随其父杨澄甫学拳, 经过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 19岁后在南方教太极拳, 后随父到上海、广州等地 授拳。后来移居香港,在海外弟子众多,夫人梁帼义、女帝儿、玛丽、伊丽和拜门弟子有叶大德、朱振舜、朱景雄等得其真传。现香港永年太极拳协会马伟焕先生亦得其真传。杨振铭久居香港授拳,著有《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 (1962),《PRACTICAL USE OF TAIChi chuAN》 (1976年波士顿及香港英文本)。

   (6)东北

   东北太极拳的传播以武式太极拳为主,代表人物是阎志高.

   阎志高(1882—1961年,) 河北清河人,武式太极拳传人推广者。幼得名师传授少林、形意和八卦掌,十七岁遇郝为真从其学习武式太极拳.在永年读书期间和考入保定武备学堂前后六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武派太极门内修炼,太极功夫日趋精纯,期间曾多次代师与各门派的高手比武,从而名扬京津两地。阎志高从武备学堂毕业后,通过以武会友,与李存义、杨明漪、张占魁、刘凤春等名家结为知己,后进南京政府步入政界。“七·七事变”后回清河隐居,潜心丹道,得高人传授“转天尊”,内功,1950年应霍梦魁等先生的邀请来沈阳设帐授徒,从学者众,著名弟子有陈明洁,卜荣生、刘常春等人

   (7)西安

   西安永年太极拳的传播以杨式为主,起代表人物氏赵斌.

   赵斌  原名赵武,生于1906年,河北永年人,太极世家。他自幼对杨氏太极拳耳濡目染,早有根基,后投笔从戎,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献身北伐与抗日。曾任西北杨虎城将军第十七路军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战术教官,及冯玉祥麾下独立第五旅上校参谋长,解放后定居西安,政府安排做税务工作。为了弘扬太极拳,他毅然放弃工作,专事授拳,后任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及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3年3月,创办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始任会长,后任名誉全长.他数十年坚持授拳,从学者甚多,著名弟子有赵幼斌、藏族扎西、路迪民、苏学文、张全安等.和赵幼斌、路迪民合著《杨式太极拳真传》。

   (8)在永年当地及邢台、山西等地 

   这一时期永年当地及近地区,武式太极拳极为活跃,人才辈出;杨式太极拳较为保守.

   李槐荫(1903~1956) 河北永年人,武式太极传人和推广普及者。1932年,李槐荫任山西省太原县警察局局长时,顺应时代需求与胞弟棠荫(中共党员,时为《山西晚报》记者)积极联络各界人士于1932年在太原组建“山西省国术促进会”。李槐荫为会长,李棠荫为副会长,聘请郝长春先生来并任秘书长,负责教授武派太极拳。 嗣后,李槐荫还特地回原籍永年请堂兄李福荫协助将乃祖李亦畲手出之太极拳谱,参考永年十三中(今永年中学)油印本《廉让堂太极拳谱》、石印本《太极拳谱》重新编次,分章分节,书名《李氏太极拳谱》(后人习称《廉让堂太极拳谱》),出版发行1万余册,免费分赠同好。此为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前辈太极拳家所作拳论正式出版发行,对太极拳理论之弘扬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韩钦贤(1885~1965) 字文明,永年县人,永年武式太极拳传人和推广普及者。曾任永年县国术馆馆长,永年中学暨小学拳术教练,并在邢台、太原等地传授太极拳,为桑梓及近的太极拳推广做出了贡献。

   李香远(1889~1961)、名景清,又名宝玉,字香远,河北邢台人,永年太极拳之佼佼者,太极拳传播者。初从杨班侯学杨式,后拜郝为真为师学武式开合太极拳。他在邢台、山西教拳多年,后又南下苏州、南京等地教拳,弟子甚多,如光步孔、李万全、吴兆基等,因而名气很大,现邢台仍流传不少其佚事,难免有附会过誉之处。孙式太极拳鼻祖孙禄堂、杨式名家董英杰初都曾从学于他,也是由他首先介绍郝月如才到南京等地教授太极拳。

   郝长春(1911~1980),字向荣,河北永年人,武式太极拳传人和推广普及者。他自幼从郝月如习拳,后来又跟随叔郝月如、郝少如到南京、上海等地教拳。后李槐荫特地从上海把他请来,任山西国术促进会秘书长,主持教学事务,负责教授武派太极拳。为实师资力量,郝长春又返回原籍永年,聘请邢台李香远、永年张振宗、韩钦贤、李召荫、张旗等莅晋教授武派太极拳。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山西省国术促进会颇具规模,影响很大。解放后,郝长春在永年师范学校任总务主任,并教授学生太极拳,为桑梓及近的太极拳推广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圣瑞(1888--1948)名斌,字圣端,回族,河北邢台南关人,人称“太极李”,武式太极拳传人推广普及者。他于1928年同拳友王彭年、郝中天、郑月南、陈兰亭等人组建“邢台国术研究社”(其前身为少林会),研究社虽是业余性质的民间组织,但在武德教育、课程安排、教学考核上都有较为周密的计划。邢台国术研究社到日寇侵占邢台后才被迫停办。从其前身少林会计算,历时十三载,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著名传人有陈固安、吴文翰等,为弘扬武派太极拳奠定了良好基础。 

   姚继祖

   姚继祖(1916-1998),河北永年人,武式太极拳重要传人推广者。自幼即随其祖父习练太极拳术,并曾在永年国术馆从韩钦贤等修习太极推手及器械套路,后拜师于李逊之,苦练不辍,终成名家。1984年,姚继祖应邀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并在大会 上进行了讲学、表演和辅导,被评为全国太极十三名家之一。被国内 各大报刊称为“北方枭雄”姚继祖”, 1994年,姚继祖又经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审定为全国十三名太极大师之一,著有《武氏太极拳全书》传世,其弟子有钟振山、翟维传、冀长宏等。姚继祖文武兼备,任职“拳乡”永年广府文化站并常年教授太极拳,为家乡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做贡献。

   教莲堂  河北永年人,杨班侯之入室弟子,得其真传,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传人有李竹林等。

   李万成   又名“老万的”,河北永年人。李万成、林金声、郝同文、李双斌等皆从学于杨班矦,得杨之真传.有杨式大、中、小、快拳架等传世.在当地名气较大,惜传人甚少,现其弟子仅知有贾志祥. 

   贾志祥,是永年本地健在的精通杨式大、中、小、快拳架、太极刀剑、炮锤、气功的现知的唯一之人。他的弟子有贾安树、苏学文等。

   李锦藩(1920-1991) 河北永年人,武式太极拳重要传人。自幼从师李逊之学习武式太极拳,随李石泉学习器械,后拜李棠荫为师. 李锦藩于1978年后开始在当地教拳。其弟子有乔松茂等. 李锦藩藏有家上代传之《七言四字解》、《授艺精言》等.

   傅宗元  河北永年人。幼年即跟从其兄从杨澄甫学习太极拳,并在杭州、上海等地教拳。后回家乡并教授太极拳。其弟子有郭庆亭、韩庆民等

   陈固安(1913-1993),回族,河北邢台市人。从学于李圣端、韩钦贤、李香远等.他除在邢台教拳外,还在河南郑州、许昌等地教拳多年,著有《武式太极拳新架》、《太极棍》等。

   翟文章  河北永年人,杨式武式太极拳皆通,多年在当地教拳,其弟子有杨振河、胡丽萍、苏学文、赵现平等.

   永年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中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永年太极拳在永年当地是在传承中稍有发展,而在全国各地的传播是风起云涌,气势磅礴.

   (1)太极拳的养生健身作用为人逐步认识

   永年太极拳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其养生健身为人所重视.为适应社会需要,太极拳根据授众的不同情况,特别是健身普及的发展,产生了简约便捷的拳架,成为大众普遍欢迎,传播更广的健身运动.太极拳这种古老拳术因其养生健身的功能和功效,更是焕发了青春.

   (2)永年太极拳的活动主要场所变为城市

   太极拳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拳术,由于永年太极拳人的努力,其首先走向中国的大城市,并普及覆盖中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太极拳由道家、拳师少数人的技击养生变为公众的休闲健身活动.太极拳也逐渐走向人口集中的城市,城市成为太极拳活动的主要场所.

   (3) 政府和社会的提倡成为永年太极拳发展的催化剂

   1928年,张之江提出:国术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国粹,应有其民间推向上层,并成立南京国术馆.自此各地纷纷响应,各种国术馆相应而出,一时形成了武术热.永年太极拳积极参与,搭上了这一顺风车,发展迅速.解放后,国家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并组织编写了简化太极拳及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有力的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永年太极拳迎来了这一发展契机,更是大踏步前进.

   (4) 永年太极拳走向了国门

    永年太极拳的发展使更多的永年人,更多永年太极拳传人开阔了眼界,纷纷走出家门,有的还走出国门,去传授交流太极拳,让太极拳传播更为广泛,让太极拳造福更多的人。

   四 永年太极拳的蓬勃发展----邯郸永年太极拳的现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至今)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接见日本太极拳爱好者时,题写了“太极拳好”之后,神州大地的太极拳活动也重新活跃起来,并且超过了已往任何一个时候.邯郸-永年的太极拳活动更是迎来了发展的好时光.

   (1)由于动乱的原因和广大人民空余时间的缺少,在六七十年代太极拳的传承呈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七十年代末,随着形势的好转,许多太极拳老拳师又重新招收弟子传授太极拳,并整理前辈留下的拳谱和授艺理论.这时永年较有名的有姚继祖、魏佩林、李锦籓、贾志祥、傅宗元、翟文章等.

   (2)永年是太极拳的中兴发祥地,是太极拳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同样也是著名“拳乡”.L来这里学拳的,外出交流的,很是频繁 .当地涌出了各式各样的太极拳组织学校和网站, 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如:中国传统武式太极网、永年太极网、邯郸太极网、广府太极学校等.

   (3) 永年成功举办了多届国际永年太极拳联谊会.出现了一批太极拳师有的还到外地到国外传授交流太极拳。说到太极拳联谊会乔松茂先生功不可没,1987年,乔松茂发起筹备成立“邯郸太极拳研究会”,1989年研究会成立时被推选为副会长.同年他建议并参与组织“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界联谊会”,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在短时间里联系了国内五大流派的太极拳名家和传人,联络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组织。大会召开时,他所邀请的名家全部到齐,海外也来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到会的国内外代表309人,是国内召开的大型的国际太极拳会议。联谊会已召开了多届,每次都与乔松茂的参与组织分不开.联谊会提高了邯郸市和永年县,尤其是永年太极拳的影响力.邯郸\永年也出现了象乔松茂、钟振山、翟维传、杨振河、苏学文、赵现平、庞大名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拳师,有的还到外地和海外授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