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戚建海/张三丰是太极拳的缔造者(下)

2011-4-20 19:27:14

  4、赵堡古拳谱记录了蒋发著《太极拳功》一篇,其末段是未加命名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这篇太极拳论,简洁而精辟地阐述了太极拳走架的拳法原则,堪为明代太极拳的经典之作,它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补充和发展。也是历代赵堡太极拳传人走架的圭臬,可供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受用与参考。可是该论后经辗转流传,著作者出现了误差。有人将其放在张三丰名下,有人将其放在王宗岳名下,还有人认定是武禹襄所作,其实三者均为误传。应为蒋发宗师所著,才与古拳谱相符,特此更正。

   5、有人说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此说不能成立。

   王柏青《太极秘术·序》言道:“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

   王柏青是在清雍正六年(1729年)编著的这个古拳谱。若按他二十五岁学拳,当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翁了。由此可推,王柏青约生于清康熙初年(1664年)左右,若再向上推四代( 张楚臣 邢喜怀 蒋发 王宗岳),王宗岳大约生活在明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是可信的。这与杜元化的考证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完全吻合。足以证明王宗岳是明代人无疑。因此,那些说“王宗岳是乾隆年间人”的人,不是在杜撰太极拳史,就是别有用心。 

   三、台湾学者证明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

   2005年6月,台湾高雄《太极拳》杂志,刊登了台北杨式太极拳(台湾称郑子三十七式太极拳)名家张肇平先生撰文《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张老先生(时年86岁)开门见山的言道:“道友介绍我阅读文山遁叟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法》、《太极拳歌》、《太极拳七十二路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这一发现使我高兴万分,立即笔之于出,公诸大众,俾大家得以共享共知。”

   文章结尾时,张先生又补充说:“早年在立法院练拳,在中山北路听韩振声理事长、刘培中老师谈及萧先生,知萧先生住台北新店,是一位道高德厚的道家人物。曾足迹踏遍名山大川,得南北二宗之秘传,获明清丹经秘诀甚多。来台后由自由出版社出版道拳之书亦多。”

   这段补充说明萧天石是一位“道高德厚的道家人物”,他在大陆期间,曾“足迹踏遍名山大川”。但萧是一位现代人,他收集的张三丰炼丹秘诀等,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也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我认为,应该对上述五篇拳论进行冷静而科学的分析,吸其精华,去伪存真,才会使考证有价值、有说服力,否则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我是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同时又是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文革期间,我跟随李雅轩老师学拳多年。对两家古拳谱都十分清楚。首先,《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无令丝毫间断耳”。这篇拳论,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清雍正六年的赵堡古拳谱是署在蒋发名下,萧天石先生将其放在张三丰名下,可能是从杨家太极拳著作中抄录而来。赵堡拳谱比杨家著作早200余年。考察拳史应以前者为准,这是考古学的基本常识。故我认为这篇《太极拳论》的作者应是蒋发,而不是张三丰。其二,关于《太极拳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此歌在赵堡张氏拳谱中有记载,名曰《十三势歌》,但未署名,详见拙著《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第268页。杨家著作中也从未署名。《十三势歌》的作者究竟是张三丰,云游道人,还是王宗岳,留待进一步考证,暂不作定论。其三,关于《太极拳七十二路图势》,也不是张三丰的拳势图。很显然,这都是杨氏太极拳的拳势与名称,且图势与杨氏太极拳完全相同,只不过是穿上道袍演练杨式太极拳罢了。又何以能证明此图就是明代张三丰的原太极拳的图势?故《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和《太极拳七十二路图势》附在张三丰名下均有附会之嫌。

   以笔者之浅见,惟《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我深信乃是三丰祖师创造太极拳的代表佳作。现全文公之于众,读者自有公论。

   1、《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无极。鸿濛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氳化生,始生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氳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行功之法不可废也。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2、《太极行功法》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两手紧掩耳门,叠指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味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眼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叩齿卅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卅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吾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昭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于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以上张三丰著《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系龙凤胎中的兄妹篇。前者为兄,后者为妹,缺一不可。前者是道门中的命功,论述的是如何修炼太极拳;后者是道门中的性功,即盘腿的静坐功,以及修炼“心、身、面、耳、目、口、舌、齿、鼻”等功。“拳属动而功属静”,且必须“刚柔相济,动静相因”方可进入道境。

   台北张肇平先生(88岁),近年来发掘了这两篇拳论,并对该论的见地颇高,他对《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有其独到的认识:

   “本篇五次提到太极拳。先则曰:‘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之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继则曰:‘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始也。’三则曰:‘太极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四则曰:‘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五则曰‘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这样一篇好东西,却埋在地下数百年,我们这些自命为太极拳人的人,真是感到惭愧万分。”

   张肇平先生对《太极行功法》的认识是:“本篇说明拳功并练的重要性。如心功、身功、面功、耳功、目功、口功、舌功、齿功、鼻功等。接着便说:‘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挚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肇平教学太极拳近五十年,常听人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究竟语出何时何人?始终莫解。今得《太极行功法》,则知是从这里出来。今无意中在道门经典发挖出来,真是天大的喜讯。太宝贵了。”

   据此,台湾《道藏精华·张三丰炼丹秘诀》中张三丰《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的再度挖掘,则可进一步证实张三丰的的确确是中国太极拳的缔造者。三丰祖师创造中国太极拳的历史,铁证如山。

   在我国两千五百年道家内丹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张三丰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划时代的代表人物。斯术在张三丰之前,称为道术、太极炼丹术、内丹术、内丹功和金丹大道等。自张三丰创造太极拳后,始称太极拳。所以,张三丰既是太极拳的缔造者,又是集前人之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可以说,没有张三丰就不可能有今天各流派太极拳。

   此时此刻,那些说张三丰是武当山炼丹的道士,不会太极拳的人,不知有何感想!也不知那些认定太极拳是陈王廷创造发明的人,又有何感受!

   四、蒋发宗师是张三丰祖师的再传弟子

   在太极拳的流传和发展史上,蒋发宗师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可以说,没有蒋发宗师到山西向王宗岳学习太极拳,绝不可能有今天的陈、杨、吴、武、孙等流派的流传与发展。海内外的太极拳传人,牢记古训“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树立尊师重道观念,提高道德情操的重要保证。

   蒋发宗师学拳经历虽已久远,可雍正六年赵堡古拳谱存留的蒋发著《太极拳功》,却是清晰可见,它是蒋发到山西学拳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为了便于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现公之于同好。

   蒋发著《太极拳功》

   “师傅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于脐下。’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炁’。夫太极拳者,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而不断,神形互依,意气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笔者以为,蒋发宗师是尊师重道的典范。现就蒋发《太极拳功》而言,首先说:“师傅曰”,继而又说“乃曰。”初看之,似乎指其恩师王宗岳。细观之,见其文风与王宗岳《太极拳论》不相吻合,但与张三丰《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文风与内涵却是高度的一致。故而可断,蒋发文中“师傅曰”与“乃曰”,是指张三丰祖师传曰无疑。

   蒋发《太极拳功》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师傅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于脐下。’”是对张三丰《太极行功法》的高度浓缩而成。而“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炁’”。则是对三丰祖师《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融会贯通后的浓缩。其余后面部分,如“连而不断”、“动静相因”、“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以及“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学者不二法门也”等,多数都是三丰祖师文中的原句,仅三丰祖师《太极拳十要》收录的就有十分之六。

   以上蒋发《太极拳功》与三丰祖师拳论进行对照,相互印证,足以说明,明代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与其再传弟子蒋发之间的传承关系,早在400年前,就牢牢地镶嵌在蒋发《太极拳功》的字里行间。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十要》是三丰祖师的古典太极拳拳法。后经赵堡历代传人和杨澄甫、陈微明等修改补充后,使其更加完善,成为习太极拳“不二法门”的十大要素而流传于后世。

   以上蒋发《太极拳功》再现中国武坛,足以证明,蒋发宗师是三丰祖师的再传弟子确定无疑。明代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三百年后,经赵堡太极拳第四代宗师陈敬柏(赵堡镇人),在乾隆年间才传入陈家沟。赵堡太极拳的流传又与陈王廷何干!

   那么我们要问,那些说蒋发是陈王廷的弟子,还为陈氏扛大刀的人,不知此时有何感想!

   那些说赵堡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支流的人,不知此时又有何感受!

   那些说赵堡太极拳总会是非法组织的人,此时此刻,又有何感慨呢?

   五、文后寄语

   综前所述,无论是杜元化的考证,还是王柏青古拳谱的记载;无论是台湾《道藏精华》的最新挖掘,还是蒋发宗师《太极拳功》的再现。都无可辩驳的证明,张三丰祖师曾为创造太极拳和传播太极拳建立了丰功伟业。当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祖师创造中国的太极拳时,陈家沟的陈王廷还远没有出世呢!

   毋庸置疑,这是建国以来,武术界一桩最大的错案和冤案。说它是错案,因为它错认了太极拳的祖师;说它是冤案,因为这是中国道家和道教文化的一桩千古奇冤!

   这桩错案和冤案,不但湮没了道家始祖老子创立太极炼丹术理论体系的伟大贡献。而且还湮没了诸如尹文始、庄子、列子、文子、魏伯阳、麻衣道长、陈抟、钟离权、吕洞宾、白玉蟾、张伯端、火龙真人等两千余年来的历代道家和道教学者,前赴后继地为道术、太极炼丹术和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更重要的是它湮没张三丰创造和传播太极拳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明代的张三丰,之所以至今未被尊奉为太极拳与武当内家拳的武圣和精神领袖,以及在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未得到充分肯定,完全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管理层在源流史上考察的偏颇所致。三丰祖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创造了科学的太极拳理论体系;创编了以十三势为核心的太极拳势和完整的套路,以及太极双推手等。后经王宗岳、蒋发、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陈敬柏、张宗禹、张彦、陈清平、张应昌、和兆元、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张敬芝、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杨澄浦、吴鉴泉、郝为真、孙禄堂、杜元化、郑伯英、郑悟清、侯春秀、王晋让(台)、李雅轩、郑曼青(台)、吴图南和陈发科等的传授和发扬,广泛流传于今世,造福了亿万的民众。三丰祖师所遗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流光溢彩,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远播了五洲四海。

   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针指引下,国家为上述老夫子和张三丰正名之日,不久将会到来。

   最近,中央四台(中文国际频道)重播大型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收视率步步攀升。宋慈虽是宋代提刑官,而他那种秉公执法、为民作主、为民平冤的爱民精神,具有极强的震憾力和威慑力,深深地打动着人民的心,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很值得颂扬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