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如何继承传统太极拳文化

王庆升 2011-4-17 14:22:52

  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河南温县赵堡镇的民间拳师。我从16岁开始拜本镇的陈应铭(外号老白胡)老师学习赵堡太极拳,今年已70岁了。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看到太极拳在国内外是如此的普及,心里自然是非常的高兴。但看到现在大家练的太极拳与传统的太极拳相差那么远,又不得不让人忧心忡忡。所以,我想借《武党》杂志一角,将我几十年来所听到的和看到的老一辈拳师是如何练拳的,以及自己多年来练拳的心得体会,结合现在社会上练太极拳的情况,谈一谈应如何继承传统太极拳文化的看法。不对之处-,还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我小时侯听老一辈拳师说:赵堡镇练拳最盛的时期,镇上学拳的人都是练“野马分鬃”去老师家,打“倒卷テ”回到自己家。这在当时已是学赵堡太极拳的练拳风气。在我年轻的时候,看到老拳师们练拳,他们虽然已身怀绝技,但平常总还是全不离手。尤其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们总是对基本功法特别重视,特别讲究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侧重松柔轻灵的走化训练,严格用拳理来指导训练。在推手时,主要是训练“松开”、“走气”、“顺劲”,练“粘黏连随”“不丢不顶”。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太极拳推手比赛中那样的顶抗扯拽。看老一辈拳师发人时,就像是欣赏艺术表演,非常的有节奏有韵味。尤其是一旦撞上去,被发者瞬间被弹飞,观望者都觉着莫名其妙,真让人感到巧妙无限。所以,我们也最喜欢看推手示范训练。另外,老师教徒弟也极有特色。我印象较深的是,做老师的为了学生真正体会到“用意不用力”的奥妙所在,当学生的功夫练到相当火候时,还必须练“百日功”。像西安的郑锡爵,出师前就把他关在一个大庙里,渴了有水,饿了有馍,困了睡扁担,从扁担上掉下来再练。直练得筋疲力尽,真正无后天之拙劲了,从而生出先天之自然之劲,这时做老师的再与他交手打对子。一百天过去,当郑锡爵走出大庙的大门之后再与人交手,人们发现他功夫大增。当人们问及他在庙里大感受时,他深有感触的说:用意不用力,舍己从人……我算是对太极拳的理论有了些体悟了。

   想当年,自己学拳的过程,每天都要自觉的联上几个小时的架子,还要干农活,非常的苦。师傅教拳是虽然说的不多,但都很实在,一招一式都是结合拳理拳法来讲的。师傅主要是让你感受到什么是太极劲,哪样做对,哪样做不对,技术要领是什么。剩下的就是苦练了。在跟师傅学练推手的过程中,虽然不知摔了多少跟头,但师傅从来就没有真打过我,都是点到为止,更没有那些实战对打这一说。其实,太极拳很重要的是练方法,练意识,练胆识,练内功。平常怎么练的,用时就怎么用,全在于自然顺达。

   近些年来,改革开放使得太极拳运动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我也走出了赵堡镇,参加了像温县、邯郸、武当山等地举办的大型太极拳活动,看了许多名家、大师的表演和录象以及他们的论文,还到深圳等地去教过拳。总的感受是,现在喜欢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洋人)不惜本钱,很想学得正宗的传统太极拳,虽动作上有传统的架十,但其练法只能说是现代太极拳,或更多的是太级操。它很难让人真正体会到传统太极拳的内涵。

   下面我想就怎样继承传统太极拳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继承工作应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研究和全面继承太极拳的文化;其二是主要继承拳理拳法在修心养性、保健强身方面的作用。具体的讲,就是要把握好拳理的哲理性拳法拳技的有效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从普及角度来说,主要应继承传统太极拳的套路式子和太极拳的韵味。对练功夫的或搞竞技的人来讲,主要应继承太极拳的突出特点和练功方法及计击之术,而对大学教授和民间拳师的衣钵传人而言,就应该保证不走样的继承传统的太极拳,力求纯正,尽可能的不要掺杂其它门派的东西。就像今天我们演奏中国古典乐曲和西方的经典乐曲一样,人们已不再去想如何的改变它或是创造它,而是只求能反映历史背景的文化遗产能完整真实的保存下来。

   最后,我以一位民间老拳师的身份,向武术界呼吁,让我们共同将一个蕴含丰富内涵的太极拳文化,完整真实的继承下来,展现给社会,传播给后人吧!